中国迎史上最热“海归潮” 多管齐下破解就业难(4)

海归就业关键在于弱化功利性 将海外经验本土化
海归普惠性政策的制定完善,以及各地“引才留才”举措的推陈出新,海归就业前景相信会越来越好,那么海归该如何对就业筹措谋划呢?
首先,切莫眼高手低,找准定位是关键。即将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金融数学专业毕业的白羽,提前半年回到北京,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职业蓝天。“新生代海归绝大多数的压力来自于身边的人。父母长辈对留学没有太多的了解,付出的努力也没有得到认可。”白羽觉得压力越来越大。
“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北京丰华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先生是一位老海归了,他说:“给新生代海归最大的建议就是明确自身的优劣势,找准定位。想要减压,新生代海归就要减少攀比之心,不被浮躁的社会环境干扰,轻装上阵。”
第二,弱化个人功利化追求,莫让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生锈。《辽宁日报》记者张健在《反思教育价值观 评判“海归拿低薪”要超越功利心》一文中表示,当今国内的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太把教育与个人物质利益结合在一起。所谓“出国学费花了100万,回国后工作挣个两三千”的海归一族,本身也是没有逃脱这个窠臼——他们的父母为他们选择留学时就往往极具功利性,经常完全无视孩子个人兴趣或爱好,仅仅以就业、薪酬作为唯一标准。他们或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成长,习惯于应试禁锢的思维方式,又高度服从父母;或者在低龄时就被送出国,随心所欲或随波逐流,没有在出国期间被重塑。这种纯粹的功利性投资,难以激发内在学习的兴趣与激情,也无法培养持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化解“水土不服”,将海外经验本土化。初回国的海归对于国内法律、市场环境等各个领域并不谙熟,尤其是年轻海归仅凭一股冲劲和热情,往往会因“水土不服”的困难让梦想停滞不前。
“其实许多海外人才离开国内太早,他们的思维西方化、对国内具体情况不了解,进到中国会有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美国百人会理事、美籍华人科学家曾宪章认为。
“引进来的海外人才如何本土化,如何改造其海外经验成为本土经验,是实现发展共赢的关键。”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赵涛在成都出席首届中国西部海外人才科技合作论坛时建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