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华文教育

暨南先贤后人:暨大校款救下一座“北平图书馆”

2016年11月07日 10:2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今年9月,在美国纽约的暨南大学美东校友会重建仪式上,一对银发老人牵手走到舞台,用标准的普通话说:“我们是暨南学堂创办人端方的外曾孙女叶黄美兰及外曾孙女婿叶大铸。”

  话音刚落,现场百余名校友爆发一阵惊呼。思绪,仿佛拉回到110年前南京薛家巷的暨南起点。

  五次播迁、三落三起的暨南大学,在夹缝中生存、崛起、壮大,凝聚着创办者、历任校长的心血甚至尊严。这当中,有以开放精神开创华侨教育的晚清大臣端方,两度掌校带领暨南升格大学的教育家郑洪年,有在战火中用暨大校款救下一座“北平图书馆”的爱国史学家何炳松,还有坚持“教授治校”的“岭南第一校长”陈序经。

  在110年校庆前夕,南方日报记者和暨南大学师生辗转北京、上海、广州和美国纽约四地,寻访这四位暨南先贤的后人。四位耄耋老人,深情回忆先辈的暨南情缘以及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

  先生遗风,山高水长。这是一次难忘的全球寻访,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抢救。先贤的精神,照亮今天的道路。

  /纽约/

  晚清大臣端方创办暨南学堂86岁外曾孙女叶黄美兰说:

  有机会想回暨大 看看先祖的铜像

黄美兰
黄美兰

  86岁高龄的叶黄美兰,现居住在美国纽约。然而,当地基本没人知道,叶黄美兰的外曾祖父就是清末大臣、暨南学堂创办人端方。

  经过多次辗转联系,终于成功邀请叶黄美兰和丈夫叶大铸参加暨大美东校友会重建仪式,并首次接受专访,讲述端方家族故事。叶黄美兰说,外曾祖父端方思想开明,重视华侨教育,创办暨南学堂等200多所学校。暨南办学具有划时代意义,开启了中国华侨教育先河。

  上书光绪 揭开华侨教育序幕

  端方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传奇式人物。他是清末大臣,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又被称为“最开明满洲贵族”,出洋考察主张立宪,兴办现代教育。

  叶黄美兰回忆说,小时候,她的母亲多次提及外曾祖父端方创办暨南学堂的往事。而暨南学堂的创办,源于端方作为清末大臣代表赴欧美考察宪政的独特经历。

  1905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政府,决定派出端方等五大臣到欧美考察宪政。端方从欧洲归国途经南洋,受到华侨商人和华侨师生列队欢迎,感受到海外华侨赤子的深厚感情,也为一些华侨子弟无法讲中国话而担忧,意识到开展华侨教育的紧迫性。

  次年,在清政府学部特派钱恂、董鸿祎等到南洋调查学务后,端方奏请朝廷批准侨生回国读书,光绪皇帝御笔朱批“学部知道,钦此。”由此,揭开国内华侨教育序幕,开启暨南百年教育事业。端方委派广东番禺人郑洪年和东莞籍探花陈伯陶筹划办学,暨南学堂选址“六朝古都”南京薛家巷,办学宗旨为“宏教泽而系侨情”。

  此外,端方还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创建了200多所各类大中小学,向国外派遣了1000多名学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回国寻根 憾与暨大擦肩而过

  叶黄美兰说,端方做事不为官不为钱,还有一些不为时人理解的先进思想,被一些人认为是“怪官”。据说,端方在担任江苏巡抚期间,决心革除陋习,下令各州县照例奉送的红包全数退回,用作选派当地学生出国留学,一时传为美谈。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风潮渐起,端方从湖北率兵前往,在四川资州被起义军所杀。叶黄美兰说,自此之后,家人少有从政。

  1959年,叶黄美兰在台湾与叶大铸结婚,移居美国。叶大铸现为美国思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的著名医生、教授,擅长领域是核医学。叶大铸说,获知妻子家世后,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曾到国内20多所医学院校交流,开始寻根之旅,收集与端方有关的材料。其中,1980年和2000年两度到访广州,第二次是与妻子到广州参加核医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期间还到台山寻根。遗憾的是,他们与暨大擦肩而过。

  “暨大建校110周年了,外曾祖父端方做了些事情,办了一所好大学,培养了一批批好弟子。”叶黄美兰说。

  暨大百年校庆之时,在新落成的图书馆内立起端方、郑洪年、黄炎培、何炳松、陶铸、廖承志等“六先贤”铜像。听闻此事后,叶黄美兰激动地说:“我想有机会回去看看,续上先祖与暨大的百年情缘!”

  /北京/

  广东人郑洪年担任首任校长83岁女儿郑宝倩深情回忆

  父亲卖自家房产 为暨大建图书馆

郑宝倩
郑宝倩

  郑洪年,是暨南学堂的首任堂长和国立暨南大学首任校长,是我国华侨教育事业先驱。他是广东番禺人,师从康有为,曾就读广州广雅书院。

  在北京木樨地西的寓所里,郑洪年83岁的女儿郑宝倩深情回忆说,父亲两度执掌暨南,为华侨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惜出售个人的两处房产,兴建暨大上海真如时期的图书馆。直到晚年,他谈论最多的是暨南往事,这是他一生最辉煌、最骄傲的经历。

  码头迎侨生 带领暨南升格大学

  1906年,端方创办暨南学堂,郑洪年任首任堂长。郑宝倩说,暨南学堂的第一批学生是印尼爪哇岛的21名侨生。当时侨生们从新加坡北渡,抵达上海,再往南京。对于他们的到来,父亲十分重视,亲自到上海码头迎接。

  暨南学堂开办后,郑洪年与学生相濡以沫,对暨南有着极深的感情。时隔20年后,他又回到心仪的暨南园,经过7年时间的励精图治,把暨南学校升格为暨南大学。

  “1927年,暨南从南京薛家巷迁到上海真如镇,更名国立暨南大学,父亲担任首任校长。”郑宝倩回忆说,她就出生在真如暨南园,住在暨南西门一栋房子里。

  她清晰地记得,当时暨大位于上海郊区,周边都是农田,政府拨出的建设经费不够用,学校还缺一栋非常关键的图书馆。父母一起商量,决定卖掉南京、天津的两栋房子,用卖房的资金来修建图书馆。

  学校师生将图书馆命名为“洪年图书馆”,以纪念郑洪年的贡献。遗憾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将图书馆夷为平地,郑洪年所居住的房子也被炸毁一半。

  邀名家讲学 一进门就让座请茶

  真如时期,暨大广揽人才,延聘一大批著名教授学者来校任职任教,例如潘序伦、梁实秋、夏衍等,可谓人才荟萃,阵容鼎盛。还经常邀请名家名流到暨大演讲,鲁迅、蔡元培、马叙伦、胡适等都应邀而至。

  郑宝倩笑着说,父亲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他们每次只要一进门,父亲一定是赶快让座请茶。

  晚年的郑洪年谈得最多的就是暨南往事,这是他一生最辉煌最骄傲的时光。他对学生倾注很多感情,学生对校长感情颇深。郑宝倩说,一些留学南洋的学生,每次回国都要带点手信给老校长,直到解放后仍有学生给父亲送雪茄。

  受到父亲的影响,只要是暨大的消息,郑宝倩就会认真留意。她感慨地说,如今暨南大学的学子来自全世界五大洲,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侨最高学府”,足以告慰父亲。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华文教育频道精选: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