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暨南先贤后人:暨大校款救下一座“北平图书馆”(2)

2016年11月07日 10:2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上海/

  史学大家何炳松掌校度国难92岁女儿何淑馨忆当年往事:

  日军暴行毁校舍 带师生迁徙建阳

何淑馨
何淑馨

  与梁启超齐名的“中国新史学派奠基人”何炳松,曾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执掌暨大11年,把暨大办成一个非常有特色且颇具影响力的著名高校,为中华教育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何炳松之女、现年92岁的何淑馨说,父亲执掌暨大,历经真如发展、孤岛办学、建阳迁徙三个时期,国难当头,战火纷飞,可谓最艰难的时期。他手书践行校训“忠信笃敬”,带领暨大师生多次迁徙,弦歌不辍,创造了抗战时期中国教育史一个奇迹。

  千里迁徙 校长学生轮流穿一件衣服

  上海陕西北路30弄一栋古香古色老房子的门口,悬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写着何炳松的生平和贡献。何炳松之女何淑馨就住在老房子的三楼。

  何淑馨身份“特殊”,既是老校长何炳松之女,又是1943年9月考入暨大外文系的“老校友”,见证了暨大最辉煌的办学时期和最艰难的办学过程。

  她回忆说,1935年7月,日本侵占上海的战争已迫在眉睫,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副所长及《教育杂志》主编的何炳松临危受命,接掌暨大。他明确提出“要造成复兴民族之斗士,不要造成争权夺利的政客”的办学目标。他发挥自身的学术影响力,除了邀请周谷城、郑振铎、李健吾、胡愈之和钱钟书等一大批著名教授加盟暨大,还延揽鲁迅、潘汉年和周昌寿等著名学者来校讲学,引导师生走上学术正途。

  然而,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真如校舍毁于战火,暨大迁入租界4年。1942年4月,何炳松又带领师生,千里搬迁到福建建阳山区,成为当时留沪高校中唯一安然得以内迁者。

  何淑馨说,大迁徙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师生誓与学校共存亡,他们要穿过日寇的封锁线,半路可能遇到敌机轰炸,很多老师的行李全毁,只身抵达建阳。何炳松与师生分享自己携带的行李,有一位身材与他相仿的学生,与何校长轮流穿同一件衣服。

  抵制日伪 宣言“汉曹不两立”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暨大被誉为“爱国救亡的民主堡垒”,何炳松校长则被誉为“抗日战争时期最富有民族气节的民主治校教育家”。1940年,仍在上海租界坚持办学的何炳松与时任文学院院长郑振铎等人,眼看上海沦陷,大量珍稀版本古籍将沦落敌手,心急如焚。他们征得重庆当局同意,用暨大校款垫付,抢购古籍。两年里,他们共从日寇的虎口抢救珍本古籍3800多种,约18000多册,相当于北平图书馆原藏善本的总数,被称为抢救下一座“北平图书馆”。

  孤岛办学后期,暨大师生坚决不做日伪统治下的“顺民”。当时汪伪政府通知各学校停课举行庆祝,暨南师生群情激愤,慨然抵制。何炳松校长郑重宣言:“汉曹不两立,忠奸不并存。”

  何淑馨说,父亲多次手书的“忠信笃敬”,成为暨大校训。这是父亲一生坚守和践行的古训,也是暨南精神内核。

  /广州/

  “岭南第一校长”陈序经参与重建暨大83岁女儿陈穗仙回忆父亲当年轶事:

  父亲善“抓教授” 坚持为教授服务

陈穗仙
陈穗仙

  上世纪30年代,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的陈序经,开创性地在国内率先使用“文化学”概念,提出争议颇多的“全盘西化论”。当时担任暨大校长的何炳松等十名教授则提出“中国本土论”,在全国引发一场激烈的文化大论战。有趣的是,这两位观点截然相反的史学大家,先后执掌暨大。1963年1月至1964年夏,陈序经出任暨大校长一职。

  近日,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工宿舍里,83岁的陈穗仙说,她的父亲陈序经一辈子与“侨”有缘,出身华侨,研究华侨史,执掌“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声名在外 周恩来赞他“知人善任”

  在广东教育界有一段佳话:上世纪50年代,广东主要负责人陶铸赴北京向周恩来汇报工作,谈及知识分子问题,周总理笑问陶铸:“广东有一位最善于团结高级知识分子的教育家,能聘请到一级教授任教,你知道是谁吗?”陶铸一时语塞,周总理告诉他:“你要向陈序经请教,向他学习一点知人善任的好作风。”

  1958年,在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大力支持下,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陶铸亲任校长,邀请陈序经参与其间。兼任暨大校长4年多后,陶铸考虑到自己政务繁忙,亲自到康乐园探访陈序经,力荐他接任校长。

  陈穗仙说,父亲有一句口头禅:“我是为教授服务的”。“抓教授”是其办学一大特色。在一年半的校长任内,他知人善用,想方设法聘请名师,如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天庆教授,中山大学的廖翔华教授及夫人杨秀珍教授、陈如作教授,华南工学院的卢文教授等。

  关心师生 “私家小车”变“公用校巴”

  在陈穗仙的记忆中,父亲十分低调,不喜张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常会有媒体要求采访他,然而几乎每次都遭婉拒,他的理由是:“我讲的都是自己经历的事情,而你登报肯定表扬的,那不是自己表扬自己吗?”

  陈穗仙说,陈序经出身华侨家庭,曾在新加坡育英学校读书,游历、考察过东南亚各国,又出版了《南洋与中国》等学术著作,与“侨”有缘。他与南洋侨胞有广泛接触,对华侨有亲切感,在暨大期间经常亲自接待远道而来的华侨学生家长,使学生家长非常感动。

  对暨大师生,陈校长和善可亲,不摆架子,关心冷暖。教师每在校园里遇到陈校长,陈校长总会停步问候。陈序经任职暨大、家在中大,每天要往返暨南园和康乐园。因此,暨大校董费彝民捐赠一辆小车,作为代步工具。没想到,陈校长把“私家小车”变成“公用校巴”,中途遇见学校老师走路上下班,即招呼老师上车。

  1964年,陈序经调任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1967年在天津病逝。他在暨大任教仅一年半,但让重建后的暨大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他的“教授治校”“我为教授服务”等理念,也已成为暨大的精神传统、中国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南方名记 吴少敏工作室 出品 主创: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王诗堃 王辉 暨南大学师生 喻季欣 苏运生 吴健豪 王华玲 本版摄影除署名外 南方日报记者 王辉)

【编辑:罗丹】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4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