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首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推动首都发展纪实(2)

2017年10月15日 21:03   来源:新华社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字号:

  过去5年,北京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增减挂钩、减量发展,确定了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等三条红线。

  “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最主要特征就是减量发展,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发展。最重要任务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素芳说。

  以越来越少的人口增量、产业领域、能源消耗支撑经济增长——这是三条明显的趋势线,折射出首都北京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老城多地再现“水穿街巷”景象;留白增绿,“城市森林”大面积增加;调整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续下降,城六区常住人口出现拐点……5年来,北京城市发展正在深刻转型。

  ——剥掉“白菜帮”,是为了集中发展“白菜心”。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新要求——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

  打造发展新高地,首先体现在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这是一个人们难以忘却的细节:2013年9月3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年来,北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等产业,加速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竞争优势和增长动能。2016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6万亿元,科技进步对北京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60%。

  5年来,北京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培育金融、信息、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迈向中高端,“高精尖”经济结构进一步形成。

  数据显示,北京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2016年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2.75%、26.42%、18.36%,未列入禁限的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2.77%、26.76%、22.53%。

  “这‘三升三降’表明通过疏解功能做‘减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说。

  ——过去5年,北京坚持生态优先,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2017年3月18日,伴随北京最后一座大型燃煤电厂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停机,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全部实施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

  告别燃煤发电史,淘汰全部“黄标车”,分阶段疏浚整治河道……过去5年,北京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变化在悄悄发生: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从2011年的12.85%提高到2016年的26.8%;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全处理,资源化率提高至5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保持全国领先水平;2017年,在东西城率先实现“无煤化”的基础上,朝阳、海淀、丰台等七区平原地区将实现“无煤化”目标……

  一份心中牵挂,一种百姓情怀——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以北京居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对北京这片出生、成长的土地,习近平总书记思兹念兹。过去5年里,北京的地铁车站、出租车公司、养老院、自来水厂、热电公司等几十个地方都留下了总书记的足迹。

  每到一处,习近平总书记都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地沟油哪去了?”在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展板前,习近平总书记问介绍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北京市市政管委负责人。

  ——庆丰包子铺,习近平总书记自己排队、拿钱和其他顾客一起点餐取餐,同大家亲切地聊家常、问民生。

  ——北京四季青敬老院,习近平总书记同老人们的合影摆在很多老人的床头。2014年元旦前,老人们希望能同前来看望他们的总书记合影留念,习近平欣然答应,并细心嘱咐“照片要给每位老人家都送一张”。

  以百姓之心为心。老街坊们过得怎么样,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的牵挂。

  雨儿胡同30号院,藤上瓜熟叶茂。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来这里看望他的老街坊们。总书记说,这一片胡同我很熟悉,今天来就是想看看老街坊,听听大家对老城区改造的想法。

  60岁的老街坊庄宝回忆:“总书记那天中午来的,就跟亲戚串门一样,没有一点架子,特别亲切。我和总书记聊起小时候的劈柴、烧煤球,冬天在大院的水缸里接水。总书记说,自己也有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一出门,60岁的李淑兰还拿起相机给总书记和街坊们拍了几张照片。“总书记问我,你们家的煤气到哪儿换,我当时就想,总书记连这么小的事儿都关心。”

  如今,庄宝和李淑兰两家人已经告别住了几十年、见不着阳光的十几平方米南向平房,换到了离奥森公园不远的城锦苑小区。

  “从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换到90多平方米的南北通透两居室,舒坦多了。”李淑兰说。

  从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保护整治,到白纸坊、北辛安、望坛等地区大规模棚户区改造,从政策性住房项目到公共服务及便民设施项目,伴随“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开展,成千上万“老北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百姓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获得感,还来自周围环境切切实实的改善。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说。

  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出台,对北京东西城2435条背街小巷提出了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创建文明街区等“十无一创建”3年治理计划。

  拆除违建,封堵开墙打洞,增加绿化植被……短短半年,首都核心区已有1211条背街小巷启动治理工作,其中189条达到无违建等“十无”标准。

  “这条街通通透透、规规整整,让人看了就心里舒服,这样的街道才是‘首都范儿’。”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长1150米,乱停车、户外占道经营等问题一度非常突出,经过整治,胡同宽敞干净,前门楼子清晰可见,85岁的陈福茂在这里住了40多年,满是自豪。

【责任编辑:丁海平】
中国侨网微信公众号入口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信箱 | 版权声明 | 招聘启事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04340号-12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26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315039 举报邮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侨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