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他们时而低头讨论,时而发出会心一笑,大家谈话的主题则集中指向商业。
这是2008年12月26日晚咸亨大酒店绍兴市留学生创业联谊会年会。酒店门口,停着不少“奔驰”、“宝马”等名车。
有三个身份交织在这群平均年龄约为30岁的人身上:“富二代”、“海归”与创业家。以联谊会形式把他们连结在一起的目的,则是如何完成更好的民企交接班。
理想的腾挪
开名车,戴名表,这是一些人印象中对“富二代”的定义。含着“金钥匙”长大的这群人,很多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
联谊会会长骆越峰说,他们这个组织严格摒弃贵族式的消费习惯。“如果有人怀着攀比心理,谈论奢侈品、赌博这些事情,我们马上就会把他‘请’出联谊会。”
留学生创业联谊会现有100多名成员,他们大抵有类似的经历。因为父辈经商办厂,家庭经济宽裕,曾被送往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等地留学。学成归来后,从上一代手中接过家族企业。
“不要成为一个富家子弟俱乐部。”一年前的联谊会成立仪式上,一名市级官员如此寄语。
“加入这个组织,其实是给自己找一个圈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联谊会成员说,5年前,他赴美国留学,回来后找自己的同学聊天,“完全没有共同语言,饭桌上谈的都是结婚生子的话题”。
在这批“海归”中,虽然不少有过在普华永道、富士通等全球知名企业打工的经历,但他们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子承父业。“我当时在一家日本企业上班,老爸三天两头给我打电话,说他身体不好。我一回来,他的病就好了,我也接手了企业。”一位姓任的成员表示。
“在国外你能干什么?去华尔街上班这已经是最理想的职业。世界最大的机会在中国,这里遍地黄金。”在这些人眼中,无论是创业成本,还是商业扩展的空间,开始他们人生腾挪的起点仍在中国,直至回到家乡。
查阅联谊会成员名单,不少人的家族为绍兴前50强民企。“我们这个组织的落脚点在‘创业’这两个字上,大家在一起更多地是探讨经营方面的问题。”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