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改革
下到车间历练,出任副总,或升任企业CEO,这是联谊会成员大多有过的经历。
“一回来的时候认为自己是天才,别人都是傻瓜,后来慢慢发现,教科书上的东西,国外的制度、管理、文化,和中国不一样。经验很重要。”有关人士透露。
对于这些“海归”而言,他们所接手的工厂大多都面临着三种情况:一是自己的父辈早年以江湖草莽的跃进方式打下了江山,二是企业股权主要集中在家族手里,三是工厂大多从事纺织、印染等传统制造业。
凭借流利的外语和自己在海外留学积累的人脉关系,分管企业出口业务,这在“海归”创业群体中占了绝大多数。
上虞东海化工的陈江现任外贸副总,在进入父亲的工厂几年后,他组建起一支自己的团队。“我主要负责电子商务,去海外接单。”陈表示,作为中国颜料领域的“隐形冠军”,父亲为其打下的基础是,将企业做到了中国的前三强。而他的梦想是,在现有几亿元年销售额的基础上,把企业打造成全球最大的“颜料帝国”。奋力开拓海外市场,则是他走出的第一步。
与陈江不同,他的同乡孙煜炜更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飞龙丝绸”是一家年销售额几千万的染整企业,孙正在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ERP(企业信息化)流程。和很多传统的纺织工厂一样,“飞龙丝绸”原来的生产环节大多采用手工操作,企业库存管理、流程绩效方面存在很大的挖掘空间。
无论做渠道,还是实行精细化管理,“海归”们在企业推行的这些做法,均不乏其留学经历的“烙印”。逐渐渗透,而非激进变革,则是他们采取的方式。几乎所有的“海归”都提到,西方企业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的现实、文化传统存在差异性,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尽管不少人的名片已印上了CEO等头衔,但记者采访到的几位人士均表示,自己的父亲并未淡出企业。“就像中国人的教育方式一样,我们做企业的空间,现在更多是在父辈的谆谆善诱下进行‘渐进式改革’。”有关人士透露。
实现股东与经营层的分离,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对企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这些三十上下的年轻人来说,似乎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