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国留学·适应篇
走出中国人的圈子是最大挑战
到国外留学,完全陌生的环境,如何才能尽快适应甚至融入,是每个留学生都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刘宇鹏从小在美国长大,现在念大学二年级,她发现在学校中的很多中国学生,不愿意参与太多非华人组织的活动,不喜欢融入非华人的社交圈,主要是觉得与西方同学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太一样。周晨认为,对于在美国读书的一些中国学生来说,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走出中国人的圈子。
学会与异国同学沟通
李硕在北京念的高中,他的亲身感受是,与其他国家同学的交往,实际上是双方价值观的碰撞,对方很可能有很多习惯和理念与自己不相符,中国学生一般会选择忍耐,而缺乏相互沟通和相互表达的态度。他说:“即使理念不同,是否能继续保持一种友好的沟通环境,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
留学生适应国外生活分成三个阶段
吕晓薇认为中国学生走出自己的圈子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她说:“所有留学生出国后在心态方面基本上都要经历探索期、迷茫期和平衡期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很新鲜,很兴奋,到一个新的环境,发现很多东西都跟原来生活的环境不一样,特别是头半年就像一个小孩子在探索世界一样。但是之后就进入一个迷茫期,因为自己意识到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体系的存在,与原有的体系发生了冲突。”
吕晓薇承认,迷茫期是最痛苦的,而走不出自己圈子的中国留学生,就不太能接受西方的观念,她说:“实际上我们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不能很好地融入,自然会有不良影响。到最后一个阶段平衡期,基本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时既能保有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又能比较好地接受美国、英国这些海外国家新的价值体系,这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不能只埋头苦学,学习来自身边点点滴滴
“对大学来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图书馆有多少书,网上有多少资料,而是校友,是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这些人都是良师益友。” 肖愚说,虽然有文化的隔阂,但人就是最大的资源,留学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换过程,不同文化下的人交流的过程,留学收获关键不在于读过很多书,如果不交流只是自己埋头苦学,其实和国内学习没有什么区别。
“一般能出去留学的在国内的学习成绩也都不错,属于那种得了98分都觉得自己考砸了的人。但在国外留学这种心态不应该有,也不能有。”李硕指出,在国外留学要想继续保持在国内的成绩水平是很难的,即使能保持下去,同时也会放弃其他不少有益的东西,因为时间上会不够用。而且到国外留学也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为了充实知识和眼界,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拿一个很好的成绩。
出国留学·误区篇
误区一:认为出国就万事大吉且具有盲目性
在此次论坛上,对于留学误区,几乎每一位与会者都提出了盲目性的问题,建议不能为了留学而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吕晓薇说:“一些留学生在出国之前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出去,只是因为周围认识的人都出国了,就也吵着闹着要出国,也不知道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否感兴趣,结果到了国外,发现那里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对研究也没有激情,生活条件又没有国内优越,再加上孤独寂寞,很容易就把自己给迷失了。”
肖愚从自己个人经历和对周围本科留学圈子观察总结谈起,他认为本科留学生在选择留学之前缺少一个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他说:“我有什么基础?我有什么资源?我想要什么?我能要什么?我怎么样去寻找我想要的?这是一个稳定的、真诚的、冷静地面对自己的思考机会。没有答案不要紧,但在今后选择人生方向时就会有一个相对慎重成熟的想法,知道自己是要从政还是要从商,还是要从事科研,再去选择留学或者怎样走留学路。”
误区二:留学不能“混”,国外大学读起来并不轻松
“已经出了国就可以安心了,在美国读书容易‘混’。” 刘凯认为,这种想法是有误区的。他说:“我身边的同学学习不仅努力,而且追求自我挑战,”中国学生的刻苦会在初期崭露头角,但长期发展多方面发展,并不占有优势,如果再抱着“混”的心态,认为出国了就进了保险柜、外国的学历好拿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师伟恒也表示,很多留学生以为考上外国大学就可以放松了,中国学生在外国大学都可以轻松毕业。他说:“其实,外国的教育体系的难度是递增的。根据我自己对大学的了解,以及在国内中介机构工作时对美国大学的深入研究,国外世界知名的顶级大学,其学业强度往往远远超乎留学生的想象。
误区三:出国留学越早越好
家长望子成龙,现在出国留学的年龄层也是越来越小,刘宇鹏说,现在出国的留学生不光是读本科,读研,还有很多小留学生,小留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甚至更早阶段就到国外独自学习生活。她说:“父母认为越早出去越容易融入社会,家长作决定的时候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孩子可不可以适应独立生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适应这种生活,初中生、高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抉择期,有些迷茫,还不知道未来人生要做什么,心态方面也不是太成熟,需要家长监督和引导,有时候他们会被其他一些不好的同学影响,最终辜负了家长对他们的希望。所以家长们先要权衡一下这样的做法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比国内好。”
误区四:认为外国的月亮就一定圆,从而否定原有思维方式
到国外学习,要抱着开放的心态,走入国外的主流社会,与封闭自我相对应的是,也要警惕另外一种极端,即不能全盘否定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汤一诺说:“中国学生到美国以后,希望融入美国,去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思维、社会习惯和法律体制,这都是正确的,但不能生疏于自己原来的文化属性,生疏于自己原本的认知,使自己陷入迷茫和不确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