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思:德高望重
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邓明说,杨思、范振绪、阎士璘的名望和成就,在国内也是一流的。
杨思,字慎之,会宁县城东关人。据杨思的曾长孙杨映祥回忆,杨家在会宁是大户,老县城原有牌坊十多个,东关的4个都是杨家的。杨家老宅在上街,由3个连接在一起的四合院组成,附有外庭院、号房院、读书楼、后果院等,还另建了新四合院。此外还有不少祖业,包括县城十字街口的草料商店和分散在县内各地的数千亩田地。
杨思的父辈同胞兄弟共四人,其生父杨国彦排在老幺,杨思小时过继给他的大伯杨国治为子。杨思辈共兄弟5人,童年时一起在家中读书,由杨国治亲自任教。杨思自小聪颖敏悟,家人都看好,认为将来能成大器唯有此子。果然,自1902年始,杨思一路过关斩将,先中举后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旋升翰林院检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杨思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未毕业即回国。在日期间,他与阎士璘、范振绪联合陕西留日学生党松平创办《秦陇报》(后改《关陇报》)、《复声》,大声疾呼救国救亡,反对立宪,号召人们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这是辛亥革命前甘肃资产阶级革命派参与创办的两份革命报纸。
回国后,杨思先任翰林院编修,后呼应辛亥革命,探亲时回会宁组织县议会,任议长。1913年3月,甘肃省议会在兰州成立,选举阎士璘为议长,杨思、赵守愚为副议长,杨思不畏强权和威胁,坚持新派主张,大获好评。1918年,杨思出任安肃道尹(河西行政长官),兴修张掖、酒泉水利设施,并调查澄清了陆廷栋冤案。
1921年10月10日,甘肃省第三届议会成立,杨思任议长。时潘龄皋主甘,因开放烟禁、拘捕前往省府质询的议员,杨、潘斗争甚烈,最终迫使潘龄皋辞职,杨思也不得不去职,史称“潘杨官司”。
1925年9月,甘肃督军陆洪涛请假,由兰山道尹杨思护理甘肃省长一职,冯玉祥派刘郁芬到甘后,杨思始交印。中原大战时刘郁芬离甘,八委员执政,杨思是其一。之后,杨思先后担任过省通志馆馆长、造币厂总办等职。
兰州解放前,中共就通过张治中、邓宝珊和八办了解了杨思的政治立场,对其极为欣赏。习仲勋在《回忆杨慎之先生》一文中说,在大军西进的路上,彭总和他就决定到兰州先见杨思。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当天,即派通讯员用彭总的马接杨思到驻地,杨思向他们讲述了甘肃的军政要情,还写信劝顽守的各地蒋马军政要员“顺应历史潮流,早日放下屠刀,回到人民一边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德怀、习仲勋提名,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毛泽东签发委任状,任命杨思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土改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任甘肃省政协主席。
1956年10月,杨思在兰州病逝,全国政协和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同志分别送了花圈,甘肃省省长邓宝珊在公祭大会上高度评价了杨思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