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归”队伍空前壮大并显现出极大作用的今天,回顾近代中国第一代海归者的业绩和他们留在上海的足迹,更能使我们感悟到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甘为祖国贡献的精神。
第一位海归者的金点子
要说这批留学幼童与上海的故事,还须从容闳说起,因为他既是第一位海归者,又是这批幼童出洋的催生婆,更曾为近代上海的发展贡献了许多金点子。
容闳,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28年(道光八年)生,1847年被美国传教士布朗从澳门带往美国就读,1854年(咸丰四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同年11月回国。名为“海归者”,那是因为当时出洋留学归国的只有他与黄宽两人。黄宽,字绰卿,与容闳同乡,也同时被布朗带往美国,两年后他转赴英国爱丁堡医科大学学习,185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57年回国,先主刀教会所办的广州惠爱医院,后任香港地区的医院院长,是位著名的外科专家,1878年去世。区区两人,实难称之为“派”,故以“海归者”名之。
留学大开眼界的容闳,一心希望积弱落后的祖国能尽快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1863年,他以“兴建机器厂”作为中国“最有益最重要的事业”,向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进言。于是,曾国藩荐聘他赴美为筹建中的江南制造局采购最新的机械设备,使该局成为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设施最新的军工企业,我国近代工业由此起步。
1868年,他又向江苏巡抚丁日昌建议:兴办合资汽船公司,逐步收回被外资控制的航运利权。于是,有了兴办轮船招商局之议之筹,1873年1月17日,这家我国近代最大的民用航轮公司终于诞生。
正在这次面陈时,容闳正式提出了选派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意在以回国留学生为骨干,有计划地引进西技西物,发展图强。在曾国藩、李鸿章支持下,才有这件“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引进最新设备和技术发展生产、采用最新科学知识和制度改革教育培养人才,始终是容闳最关注的。为此,他又向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议,于江南制造局旁设办工艺学堂,培养技术骨干,还向湖广总督张之洞进言兴办女学。于是,1898年工艺学堂(后名兵工学堂)设立,上海、汉口等地女学大兴。说到兴办女学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容闳言毕,张之洞的一些幕僚都不以为然,竟说:“难道先生只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意见?”容即答道:“这不是小小的意见,而是极重要的问题。设或中国女子不能受到最新知识的教育,而外国女子却与男子受同样教育,影响将极大。以教育下一代为例,纵然中国的下一代尽得上一代之智商,也只得父亲100分智商,而外国孩子虽只各得父母70分智商,合之则为140分,两者优劣立判。”张之洞听后,沉吟一番,渐曰:“从未如此想过,当立即去办。”如此,上海才出现了一批国人自办的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