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离海洋的冰城哈尔滨,春风拂面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一栋中西合璧的建筑——31号楼,承载了工程大学师生蔚蓝色的梦想。这座大楼是原哈军工海军工程系所在地,曾经诞生了诸多的“共和国第一”,也活跃着无数个为船为海为国防事业奋斗的身影。其中备受尊敬的一位,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边信黔。作为我国船舶动力定位技术的开拓者,边信黔不仅为辽阔大海上的船舶定位,还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位于祖国的船海事业。
使命定位: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
边信黔走进哈军工海军工程系读书时不到20岁。他一生中最朝气蓬勃的时光是在军工大院里度过的。他在这个因担负强国安邦使命而诞生的大学里汲取营养,将对祖国的忠诚铭刻在心底。
边信黔毕业时正值哈军工改制(退出部队序列)前期。学院领导希望他留在哈尔滨,留在军工大院。边信黔是北京人,皇城脚下曾经留下过他美好的记忆,然而他还是留下了。拿他自己的话说,“学校的需要,军工大院的需要,不就是祖国的需要吗?这种需要即使现在回忆起来,仍然让我热血沸腾……”
这一留就是40多年。40多年没有离开学校,没有离开31号楼,没有离开过船海事业。如果我们把这次去留看做边信黔人生中的一次选择,支撑他作出这种选择的无疑是读书时就早已根植在心底的对祖国的忠诚,无疑是把满足国家需要、国防需求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强烈的使命感。然而,当你与边信黔那经过了岁月冲刷依然清澈明亮的目光交汇的一瞬,又或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其实这一切在边信黔内心根本没有经历选择的过程,一切都只是基于国防使命的高度自觉。
31号楼大厅里与祖国的万里海疆图相对的,是毛泽东为海军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设强大的海军。”每天,边信黔都是在祖国的嘱托中走进31号楼,走进实验室的。如今,来自祖国的敦促早已在边信黔的躬身奋斗中,在一项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乃至“国际首创”的成果面前,演变成了这所大学的特色与理想。
我国1971年开始研制深潜救生艇,当时作为潜器技术的最前沿,世界上只有美、俄两国掌握该项技术。边信黔的科研工作由此开始。那时,我国的深潜艇控制系统都是由分离元件制成的,依靠人工操作控制。狭小的艇舱、易变的海底实时情况,都给人工控制带来很多困难。边信黔在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美国的救生潜器都是靠计算机控制的,而我国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庞大,根本无法上潜器。这在边信黔心里画上了一个问号。
1980年,边信黔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跨出国门的学者,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留学。为了解开这个问号,边信黔毅然选择学习计算机控制原理和技术,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带回国,运用到我国的深潜艇控制上。边信黔笑称那是一段“带着问题在美国‘学艺’”的时光,“到美国我才看到有终端键盘的微机。大家都知道,学微机仅凭理论不行,必须实机操作。人家操作时,我们中国留学生就在后面拼命看、记,之后自己再到机上操练。美国人长得高大,将操作程序贴在墙上很高的地方,我和蔡鹤皋院士两个人都是矮个子,只好一个站在桌子上念,另一个在下面操作……”后来,经美国硕士生课程教材《微处理器实时控制与测试》一书作者、边信黔的合作教授同意,两个人共同将该书译成中文,回国后率先开设了此课。1982年回国后,边信黔用两年时间攻克了采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深潜救生艇控制的难题,1985年上船实验,控制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因此被评为“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
上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海洋资源开发走向深海,传统的抛锚定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深海钻井、敷设海底管线、打捞救生等复杂深海作业的需要,船舶动力定位成为急需解决的瓶颈。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和封锁,1983年,边信黔率先在国内着手研发船舶动力定位技术。他首次在国内建立了风浪流作用下、船舶在动力定位状态下的运动数学模型,研发了风前馈、状态反馈和预测解耦控制算法,解决了高频数据处理难点,掌握了动力定位技术原理,创建了国内唯一能生产动力定位产品的研发基地。
作为开拓者,边信黔在我国船舶动力定位技术研究领域作出了奠基性的工作。科学上的从零开始,并不像我们倾注笔端写来这样容易。不分白天黑夜坚守在实验室里的寂寞孤独自不必说,与海结缘搞科研,单是体力的考验就足以让人生畏。
边信黔主持的科研项目需要反复到湖上、海上试验、调试,晕船就是大海送给他的见面礼。他硬是凭着骨子里的干劲挺了下来。当被问及是怎么坚持下来时,他总是摆摆手说:“都被折磨得不成人形了,还得记数据、观察试验过程,哪有心思想那么多啊!无非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呗……”
1994年夏天的哈尔滨格外炎热,边信黔因工作劳累,脑供血不足,晕倒在实验室里。而此时正值课题组突破关键技术的攻坚阶段。瞒着医院,瞒着家人,在病未痊愈的情况下,他就让学生骑三轮车把他拉回实验室,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就是想为国家做点事呗”,就是这样真挚朴素的想法,赋予了边信黔超常的工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