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境界:敢想、敢为、敢赢,求真、求实、求严
支撑一个人从事一项艰辛事业的往往是一种精神,而支撑一个团队齐心协力奋斗的往往是一种文化。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北飒海洋装置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掌门人,边信黔除了在科学研究上带头之外,更努力地为这个集体营造一种文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北飒人将这种文化从边信黔身上提炼出来,凝炼成了一个北飒人所崇尚的词汇:“三敢三求”。于是这“敢想、敢为、敢赢,求真、求实、求严”的“三敢三求”便被沉淀下来,成为支撑研究所里的老中青三代人甘于寂寞、潜心奋斗的文化,也成为了支撑边信黔40多年潜心科研、无畏攻关的精神浓缩。
边信黔不仅非常注重研究所的学科队伍建设、人员科研能力和工程能力的提高,还注意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成长。他相信,学者的才智可贵,但品格更可贵。优秀的品格才是科研工作者最内在的精神支撑。
边信黔在工程大学很有名,不仅因为他的学术地位,也因为他的严格。严师才能出高徒,严格的科研才能出成果。边信黔对自己、对学生,对科研工作要求都非常严格。
“还在读书的时候,哈军工的老教授就常常对我们说,工程技术的问题是不允许半点马虎的,错个小数点,船就会翻。”严谨、严密、严格,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丰富的积累,需要有高度的自觉,需要有坚定的职业操守。“科研上的错误,就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错误,也许是我们的认知不符合,也许是我们设计的方案不符合,这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态度的错误,因为我们的态度不够端正而犯下错误……”
“想就是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以边信黔为学科带头人的哈工大北飒海洋装置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现在已成为我国动力定位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基地,其潜器和水下无人航行器控制技术在国内也颇具名气。
“事情都是做出来的,不和实践结合,关于任何事情的思考都没有意义……”边信黔在给学生上课时,常常建议大家,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应该读一读《矛盾论》、《实践论》这样的书。他认为,只有建立了科学哲学的思想,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想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自去尝一尝”,“解决问题必须去现场”。边信黔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除了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创新,他还身体力行地认真参与制造、湖试、海试的每一个环节。深潜救生艇容积有限,长时间在水下工作,加之艇里的人晕船呕吐,导致里面的空气非常难闻。但边信黔说:“我没有觉得空气多难闻,多难以忍受,可能我的嗅觉已经在那种环境下变迟钝了吧。”就这样,为了科学的严谨,为了设计更合理、完善,他把自己的形象放在了水下,放在了试验艇上,放在了那个让他轻描淡写地说成嗅觉迟钝的地方。
“敢赢不是不能面对失败,是不能永远失败……”2005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科研项目“无人航行器”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课题组的同志们都暗自憋着一股劲,每天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地努力着,希望在10月1日,我们伟大祖国生日的这天完成项目的最后联调。这年的“十一”是一个晴朗的秋日,然而实验室里却因为一个操作而布满阴霾。边信黔的博士生严浙平教授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的场景:“电路烧坏了,电机烧坏了,作为控制终端的电脑也烧坏了。满怀的胜利喜悦被联调的失败彻底浇灭了。整个实验室数十号人,一下子鸦雀无声……”这时,边信黔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失败了怕什么,至少我们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嘛!不庆祝成功,我们就庆祝一下失败吧,把手头的事先放一放,走,我请你们过节去!”“那天边教授请我们在学校附近最好的饭店吃了饭……”严浙平对记者说。
边信黔为北飒人营造了一个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科研环境,也为自己赢得了北飒人的信任与支持。也许他自己并不知道,哈尔滨工程大学北飒海洋装置与控制技术研究所——这块竖挂在31号楼门口的牌子,因为边信黔和北飒人执著于祖国的船海事业,而拥有了大海般澎湃的美。
给一艘在苍茫大海上航行的船定位不容易,给一个人不可重复的人生定位更难。而像边信黔这样40多年如一日在即定的人生坐标上不畏风霜、不惮劳苦、不问名利、不畏荣辱地默默耕耘,尤为难能可贵。“我总在想,作为一名哈军工培养出来的教授,应该为满足国家需要和国防需求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应该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百年历程中留下一点痕迹……”这就是边信黔的境界。
如果你来哈尔滨工程大学里漫步,蓦然回首间,也许会听到海浪的声音。不要怀疑,因为这蔚蓝的波涛一直在像边信黔一样情牵海洋、心系国防的科学家心中荡漾……(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王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