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政协第八届常委,第七、九、十届委员,著名免疫学家,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女士
抗战八年,冯理达随父母辗转迁徙,先后就读于广西桂林女中、贵阳中央大学试验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谈起学医,冯理达后来回忆说,1939年的一天,母亲不慎将手臂摔伤,久治不愈。后来,请来贵阳著名老中医杨济生先生诊治,杨老先生用银针只在相关穴位刺了几次,母亲的伤便痊愈了。这使她深感中医学的神奇,从此迷上了医学。
几年后,即将高中毕业的她把报考医学院的想法告知母亲,母亲很高兴,郑重地对女儿说:“就去做个医生吧,将来给老百姓谋点儿福。”母亲这句话,她牢记了一辈子。
她决心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奋斗终生
在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冯理达巧遇生命中的另一半——罗元铮先生。罗先生是成都人,国学底蕴极为深厚,且为人谦恭,聪颖好学,志向远大。两人同在一所大学,只不过罗元铮比冯理达要高两班。
一次,大学组织抗日救国合唱团,两人都是合唱团成员,他们早已相识,这时过从更密,更为相知,于不知不觉中双方互生爱慕之情,竟至心心相印,难分难舍。罗元铮是个爱国有志青年,他明确表示:“抗战未胜利不结婚,大学不毕业不结婚。″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这对热恋中的年轻人才向各自父母敞开了心扉,双方父母都感觉对方人品不错,便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为他们主持了订婚仪式。
1946年9月2日,冯玉祥将军偕夫人李德全、儿子冯洪达、女儿冯理达、冯颖达、冯晓达及几名随员,以国民政府“赴美考察水利特使”身份,登上“美琪将军号”邮轮离开上海,远渡重洋,于9月14日顺利抵达旧金山。冯理达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继续学业,她边学习边工作,并担负警卫、司机、秘书、翻译、勤务等重任,积极协助父亲和在美中共党员及爱国民主人士,团结爱国侨胞、旅美留学生,共同从事反独裁、反内战的民主革命斗争。
1947年,罗元铮大学毕业,也到美国留学,与冯理达异国相聚。同年9月28日,恰值中国的中秋佳节,冯理达、罗元铮轮流开车从柏克莱送父母去纽约,途经加州首府圣克里门蒂,这是个花园般的美丽城市,到处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冯先生征求了两个年轻人的意见后,让理达将汽车停靠在路边花园,等教堂的钟声敲响时,请路人为他们一家四口拍了一张合影。没有婚纱,没有音乐,没有来宾,更没有婚宴,有的只是和谐庄重、自然纯洁,这就是冯将军夫妇为爱女举办的路边婚礼。当晚,冯先生又选公路沿线的爱锁镇汽车旅馆投宿,买来一束鲜花送到新婚夫妇的房间,铺开一副大红对子,以苍劲的隶书写下一副喜联:“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作为送给女儿、女婿的新婚贺礼。
在美期间,冯玉祥将军鉴于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独裁,挑起内战,以及残酷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倒行逆施,与这位盟弟彻底决裂。他在美国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和《我为什么与蒋介石决裂》的文章,撰写了《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并在全美各地发表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的演说,产生了重大国际影响。1947年12月,美国国会讨论紧急援华提案,冯先生专程赶到华盛顿召开记者招待会,并会见了众多国会参众两院议员,坚决反对援蒋延续中国内战。冯先生还应邀到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一个专门调查小组作证,说明蒋介石浪费美元及援蒋之无用。两个小时的作证说明,经女打字员记录竟订了整整一厚册。尽管当时美国国会已批准紧急拨付援华款六千万美元,最后到了拨款委员会一个折扣下来就成了一千八百万美元,此中自有冯玉祥先生的功劳在。1948年元旦,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大会推举宋庆龄为荣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冯玉祥为中常委兼政治委员会主席。蒋介石闻讯大为震怒,下令对盟兄冯玉祥罢官、停薪、开除党籍并吊销公务护照。
始终与父母相伴相随的冯理达,亲身经历着中国民主革命的风云,感受着父母对祖国和人民真挚的爱,以及他们不惧个人安危得失,心系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崇高思想境界,她决心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以父母之追求为人生座标,并为之奋斗终生。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出“联合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迅速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的热烈响应。在美的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应中共邀请,准备回国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和夫婿罗元铮做出去与留的选择。冯理达对未来的新中国充满美好的憧憬,她和丈夫毅然决定:跟随父母投向新中国的怀抱。
在苏联驻美使馆的帮助下,冯玉祥夫妇与几名子女及秘书赖亚力搭乘苏联“胜利号”客轮离开纽约,驶向浩瀚的大西洋,准备取道苏联回国,奔赴解放区。此行谁也不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悄然逼近。
1948年9月1日深夜,“胜利号”航行至苏联黑海海面,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客轮贵宾舱燃起熊熊大火,冯玉祥和19岁的小女儿冯晓达不幸遇难,同时罹难的还有三名苏共中央委员及一百余名乘客。史称“黑海事件”。
此次事件,颇为离奇,虽然已过去60年,但仍令人疑窦丛生。大火显然系烈性炸药爆炸所致,那么,谁是肇事者,幕后掌控者又是谁呢?上世纪90年代,冯玉祥与原配夫人所生二女儿冯弗伐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曾就父亲遇害一事询问原军统局少将沈醉先生。沈先生说:“冯先生到美国以后,发表反对美国援助蒋介石演讲,蒋介石十分恼怒,但国内形势吃紧,他的手没那么长了,顾不上了!”那么,既然此事件并非蒋介石指使人所为,暗杀的直接对象显然便是那三位苏共中央委员而非冯先生,而冯先生、冯晓达等遇难者所遭可谓“池鱼之殃”。而时至今日,“黑海事件”仍殊难定论,令读史者每每为之扼腕叹息。
遭遇与父亲和小妹的生离死别,成为冯理达心中永远的痛,但个性坚韧的她并未沉溺于悲痛之中不能自拔,而是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更坚定地走向人生的新征程。冯先生遇难后,留下一个记录着他关于如何做人的小本子,这是他留给冯理达最珍贵的精神财富。“父亲的教诲使我深深懂得,一个民族要讲求气节,一个人要讲求志气。只要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我对人生的体味。”晚年冯理达忆及当年事,曾如是剖白心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