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韩三洲
尔悲逝父,我哭亡兄,家世有同仇,愧未荷戈平寇盗;
心念亡人,眼看后辈,衰颓余一老,可怜挥泪说身家。
——杨度代叔父杨凤梧撰挽伯父杨瑞生
平生恩义,未忍追思,从兹落落一身,怅望出门谁念我;
国事栖皇,曾何所补,徒使悠悠千载,羁迟游子恨终天。
——杨度挽伯父杨瑞生
史料记载,杨度祖先世代务农,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他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杨度十岁丧父,过继给伯父。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16岁改名为度,字皙子。伯父迁关外朝阳镇时,杨度和妹妹回到湘潭。1907年秋,杨瑞生病逝于湘潭,杨度回籍奔丧,以老少两代的口吻,撰写了上面两联。
杨瑞生与人称“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还有一段故事(另二人为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是直隶正定县人,本名不叫王士珍,而王士珍却另有其人。有一年,武毅军总兵聂士成向直隶各镇调用军官,朝阳镇总兵杨瑞生开了一张保单送去,其中有自己手下的一位守备王士珍在内,但那位王守备不愿改投别处。杨总兵身边有一个姓王的马弁,为人精细小心,杨就叫他冒名顶替调了出去。这位假王士珍后来转入北洋武备,又被派往小站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员大将。而那位真的王士珍后来跟随杨总兵解职回乡,就在老上司家中挑水煮饭做长工,默默无闻以终。
还有那个小杨度七岁的兄弟杨均(1881——1940),字重子,号白心,他与其兄长的人生选择却是截然相反。这兄弟俩人是同时受业于王闿运,又共赴日本留学的,可他们一个热衷功名,汲汲事业;另一个却淡泊悠闲,物我两忘。民国初年,杨均筑小屋于长沙东门外五里牌,题其室曰白心草堂,自呼五里先生。终岁独居,以读书、治艺、著述为乐事。曾著有一部博物钩沉之书《草堂之灵》,传世至今。
怜我自栖皇,有时纵酒抽刀,太息人生不如死;
羡君能解脱,惟是人亡国瘁,每忧时事一伤心。
——杨度挽黄笃恭(黄修元)
黄笃恭,当年湖南省湘中矿局主管人,为矿务总局提调,此人曾办理过辰沅锑矿,还是湖南图书馆的创建人。杨度也是实业救国的实践人,曾与人合办华昌锑矿公司,结果亏本下不了台。当年,在新旧官僚眼里,杨度是“才堪大用”的脱颖人物,不少人都在他身上做过人才投资。1907年,清政府委任张之洞、袁世凯为军机大臣,这二人便代杨度发起向各省督抚招募华昌公司股本,帮助杨度度过了此次难关。以后杨度作为入幕之宾,之所以那样卖命地为袁世凯出力,也有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在里面。黄笃恭,当是杨度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挽联哀婉感人,读后可发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