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海归的艰难求职路
“我在英国学的是计算机,但也专门选修过经济学课程。”1月10日上午,山东路人才市场周末招聘会如期举行,80后归国留学生刘炜炜夹在比肩接踵的人流中,向招聘银行网点客服经理的一个摊点投出当日第三份简历。
招聘会现场:给海归开价月薪一千
“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吗?我们的客服新手需要从1000元底薪做起,其余的要根据业绩拿提成。”用不到半分钟时间看完刘炜炜简历后,银行的工作人员如是回答。刘炜炜当场就把简历收回了,这份图文并茂的简历印制精致,其中的个人履历表也堪称“辉煌”:国内211重点大学优秀毕业生,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硕士,毕业后留英工作一年,自学过法语……单份简历制作成本高达6元,印制20份就花去120元,刘炜炜不得不省着点用。
刘炜炜早已习惯对手里每一分钱精打细算,每遇到实在不合适的招聘单位,离开前都要说一句“对不起,我可以把自己的简历带走吗?”
刘炜炜本是想读完硕士留国外工作几年挣钱的,不过从去年上半年,欧美经济形势就已开始恶化,再加上当时他的机车销售工作确实受阻,直接促使他决定先辞职回国。
半年求职路:16次面试三次跳槽
去年7月回到青岛后,刘炜炜先后参加了16次面试,换了3份工作,任职岗位有英语培训学校教师,有外贸跟单员,有企业计算机维护员,工资最高的开到2000元,与普通大学生没多大区别。
“我的留学费用30多万,不吃不喝也要10多年才能赚回来啊!”刘炜炜说,最关键的是,之前尝试过的几家单位管理都不是很正规,中午吃饭不定点,周末加班是常事,而且根本用不上自己学过的东西。两个月前他递交了辞呈,决定尝试找第四份工作。不过直到1月10日上午,在招聘会上奔忙了一上午的他仍没找到东家,在与记者分开前,他指指自己的双脚说:“看我今早换的白皮鞋蹭上的大脚印!在国外生活了3年,从没见过这么多人。”
别人的故事:坦然接受1800元月薪
与刘炜炜一样,今年已经30岁的张元也是一名英国留学生,只不过他是2007年回国的。学商业管理的他直到2008年下半年才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在一家高校的下属企业当会计。那个时候,冰岛整个国家破产的消息刚刚传来,就在身边同胞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时,他非常“识时务”地及时调整了心态,安然接受了每月1800元的薪水,因为他知道:接下来一到两年内,将有更多欧美留学生回到故乡青岛,和他以及数以万计的国内高校毕业生竞争。
“现在想来我已经很幸运了。工资低了可以等将来慢慢涨,关键是怕一次又一次的失业,挫败感会消磨掉人的锐气。”张元坦言,自己在英国待了4年,前年回国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曾经被视为“镀了金”的海归们,已不像几年前那样受大企业、大单位盲目追捧了,回国后从事行政、文秘、酒店领班等工作甚至待业的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