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从“汉服运动”说起 “国学”不是市井时尚(3)
2009年01月22日 15:3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中西交流创生“中国特色”

    民国前后,洋装一度风行中国,这有利于突破中外风俗差异所形成的壁垒,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但是愈来愈多的人感到,西服与中国人生活习惯不相适应。领带卡脖子,手套不方便等等,怎样使西服本土化,尊重中国人的穿着习惯,是推进服装改革的关键,这种交流的结果不是洋装吞没中装,而是创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服装:中山装和旗袍。

  旗袍,并非以旗为名的就是旗人的服装,现代旗袍实际上有四个来源,那就是蒙古的袍服,明代汉人的长马甲和满族的旗装,宽大,直腰,凝重、端庄。从西服洋装传入中国以后,轻盈利落,紧身贴体的西式连衣裙吸引了中国女性,促进了旗袍的改良。依照西方流行的人体曲线美对袍服重新剪裁,收拢腰身,衬起高高的胸部,宽大的衣衫一变而为苗条的长袍,逐渐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是中西联璧,择优而取的成功之作。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以西服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翻领,上下左右4明袋,喻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袋口为倒笔架形,以不忘知识分子;5个扣,象征五族共和。这一式样与西服不同,突出表现在关闭式的立领,钮扣直线排列均匀,背有缝,腰节略加收拢,穿起来收腰挺胸,凝重干练。裤子则把传统的连档裤改为前后两片组合,腰围有折裥,侧面和臀部有口袋,裤脚带卷口,这就是中山装的原初样式。对四袋、五扣的伦理解释,富有中国古人衣着的情调,但与古代服装有实质性的不同,古人的穿衣着装是礼制的重要内容,正如《管子》所说:“衣服所以表贵贱也。”以服装标志等级的高下,并受到国法的保护,这是古代服装的通则,从民国伊始,服装不再有等级之分,戴什么帽子,穿什么款式,用什么色彩,不论尊卑贵贱,听凭自选,从此走上自由着装的时代,这在中国服饰史上是新的里程碑。

  可贵的是,孙中山在创制中山装时还提出服装现代化的理念,这是他在给中华国货维持会函件中提出的民国服式的制作原则:“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这服装四原则,真正结束了服饰伦理政治化的观念。由于这一服装样式结构合理,自然舒服,受到民众的欢迎,常盛不衰,延续至今。

  当今人们提倡深衣的一大理由,是中国没有国服,因此要以深衣作为国服登场,殊不知早在民国初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国服制条例》中就已确定中山装为礼服,建国后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穿中山装出席国家大典。所以中山装和旗袍都是吸收西服的审美价值,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对传统服装加以改造而创制的新服式,在国际上已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约定俗成地成为中国的国服。此种记忆并未消失,而在汉服运动中竟有人无视中山装和旗袍创制和演进的历史,将旗袍视为满人的服装,中山装是洋人的服装,进行排除或视而不见,再从先秦的老古董中发掘出深衣,作为中国的国服来宣扬,姑且不论将满族排除在中华民族之外大有狭隘民族主义之嫌,从服装演变来看,也是误解或无知。

  在文化发展史中,取之国外,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事例举不胜举,远的如民族器乐胡琴、笛子、琵琶来自西域,先秦的古乐大多已失传;近的如乒乓球,从上个世纪起中国人几乎垄断世界乒乓球坛,被中国人引为骄傲的“国球”,可乒乓球却源自19世纪的英国,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某些传统,不合时宜的,只能请进博物馆,供后人观摩它昔日的辉煌。

  对于推行汉服,我也粗略地作过调查,2007年网上有人发起穿汉服祭奠袁崇焕,我去了现场,袁崇焕的墓地在北京旧花市一个僻静的地方,一上午前往凭吊的约有二三十人,有9人身穿汉服(含1个儿童),我与他们一一交谈,发现其中4人是服装公司的,2人是网站的,1人是民乐团的,还有1人未示身份。从这构成来看,不可否认它的商业要求,该服装公司专事设计汉服,200元可买一套,如团购还可优惠。可见汉服的提倡者既有个人喜好,更有推销商品的动议。

  “国学搭台,商家渔利?”

  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文化为资本的新经济时代,商业愈来愈凸现主导社会时尚的趋向。商家的炒作,已经长驱直入到从不以商品论处的国学领域,国学仍是中华民族传之悠久的精神遗产,对今人来说,是学与不学,而不是卖与不卖的问题。国学热,很快火爆到全国,细究之下,商家的炒作是重要原因,2005年成立“中国国学俱乐部”,且不说国学成为“俱乐”,乃是前无古人之举,如果为了“大家乐”,使国学走向平民,也无可厚非。然而所办的国学班,绝非面向平民,“乾元国学教室”,一年学费24000元,恐怕连小业主都上不起,又何能平民化?说穿了这是国学搭台,商家渔利。还有那些国学幼儿班,身穿古人服装,头上梳起丫丫髻,再缴上价格不菲的学费,方能聆听受教,这哪是贫寒子弟所能问津。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已经异化为有钱才有类。不过这比黄金制作的古籍,乃是小巫见大巫,一部金质古籍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不论是纸质或金质书写的难道不是同样的内容?贵重的是金而不是文,以国学谋取暴利,这本身就使孔夫子蒙羞,更遑论“正其谊不计其利”的国学精神了。

  按理说,商家愿卖,顾客愿买,那是市场交易,但行无妨,而国学研究者大可不必为之撑腰张目,面对汹涌的商业大潮,还是保留一点先贤风骨,维护国学的声誉,以保障国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刘志琴)

[上一页] [1] [2] [3]

编辑:董方】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