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2008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全文)(10)
2009年02月02日 09:06  来源:中国侨网   

    3-2 美国:传统产业受冲击 专业人才加速回流

  在美国,华人经营最多的是批发贸易企业、零售企业、旅馆和食品企业、制造业、科技企业。虽然华商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但其中也诞生不少华裔富商。《福布斯》最新公布的全美富豪榜中,有3名华人成功晋身百名之内,他们分别是生物制药业大亨陈颂雄博士,Kingston(金士顿)公司的杜纪川和孙戴维。

  美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中心所在,因美国社会失业率上升,身处不同行业的华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3-2-1 失业率飙升令中餐业深陷困境

  中餐业是所有海外华人聚居区的主业之一。据美国餐馆协会的报告,全美共有中餐馆2.8万家左右,年营业额近300亿美元,约占美国餐饮业网点与营业额的3.4%和8.5%。美国的中餐馆遍布50个州,且大多集中在中国城和华人区。最大的中餐企业“熊猫快餐集团”,已在美国各地成功开设近千家中式快餐连锁店。

  在美国,中餐的供应方式、就餐环境都与西方快餐相仿,再加上八菜、三汤、二主食,品种较西式快餐丰富,口味独特,价格低廉,因此深受外来移民及主流社会中的中低阶层人士喜爱。由于传统华埠的中餐馆多位于市区,随金融风暴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进而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失业率飙升,令中心的中餐馆客源流失。

  美国劳工部2009年1月上旬公布, 2008年全美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双增长,新增失业人数360万,失业者总量达到1110万人;失业率上升了2.3个百分点,达到7.2%。2008年里,全美范围内,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增加了130万,达到260万 。

  美国劳工部的数据还显示,在全美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亚裔失业率其实是比较低的。例如,在2008年11月的总体失业率中,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20.4%,白人达到6.1%,非洲裔达到11.2%,拉丁裔8.6%,亚裔最低,只有4.8%。但是,包括华人消费者在内的各个阶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荷包缩水的危险。中餐业者称,顾客在点菜时开始多选择价格较相宜的家庭实惠套餐,这必然影响中餐馆的营业额。

  更重要的是,2008年初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粮食、食用油、肉、蛋、蔬菜、乳制品等价格曾大幅上涨,令餐饮行业的整体利润明显减少。加之长期困扰中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华人中餐馆的经营面临巨大压力。业者称,这是“SARS”之后,中餐业遭遇的第二个寒冬。

  纽约、旧金山、洛杉矶为美国中餐馆最密集的城市。美国中餐协会秘书长龚权伟介绍,在洛杉矶华人聚居的圣盖博谷一带,中餐馆转让和歇业案例增多,仅蒙特利公园市、阿罕布拉市和圣盖博市,就有近十家中餐馆易主或关门。

  经济低迷,华人中餐业者多数还是选择艰难支撑。“生意起起落落很正常,我们不能逃避现实。”商家意识到,面对经济滑坡,关键要采取措施因应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摈弃一些不适宜的老套经营方式,还要做好“开源节流”。

  洛杉矶东北酒楼老板说:“生意照做,利润可以减少,关键要把菜做好。”为了降低采购成本,他每天开车跑好几个市场,货比三家。这位东北汉子豪爽地说:“度过这次难关,没有问题。”

  3-2-2 华人制衣业短暂繁荣后加速衰退

  美国华人制衣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发展,90年代盛极一时。据《华侨华人概述》公布的数据,1996年,全美华人制衣厂从业人员20多万人。纽约华埠制衣业发达,曾有多达近500家衣厂,由于许多移民来的华人妇女勤劳做工,不用说英文的衣厂成了她们赚钱谋生的地方。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反映从北京来的音乐家在纽约开衣厂的成败故事,足可见10多年前的纽约制衣业之繁荣。

  “9•11”事件对华人制衣业形成重创,生意额大量下滑,纽约华埠将近四分之三的衣厂陆续倒闭或搬离。但从2006年开始,美国外流的部分订单回流纽约华人车衣厂,低迷多年的车衣业出现阳春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自2005年7月开始,人民币走上小幅、稳步升值的道路。一些批量小、利润高、交货急的时装加工订单,开始流回到美国本土的华人衣厂。尤其在纽约这样的时装之都,本地华人制衣厂由于接单迅速、改样及时、运费成本低,开始出现一个短暂的兴旺期。美国《世界日报》2006年3月16日报道:“坐落在华埠亚伦街的东升衣厂和位于企李士提街的天龙衣厂,15日一派忙碌景象,制衣原料和刚完工的成衣堆积如山。业者说,繁忙场景自2月起就遍及华埠、布鲁克林和皇后区的大、小华人衣厂。由于当前工人数量严重不足,许多衣厂面对纷涌而至的订单手忙脚乱。”

  第二,直到2007年第三季度,受资产大幅升值带动,美国以时装、高档手表、珠宝、艺术品、游艇等为主的奢侈品行业异常兴盛。奢侈品行业所特有的个性化设计、小批量生产、高销售价格,带动纽约的制衣业、尤其是能够很快招募到众多熟练技工的华人衣厂走向繁荣。

  但从2007年底开始,美国次贷危机加剧。特别是进入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各行业,加速了华人制衣业走向衰退。据业界估计,纽约当地目前只剩不足50家制衣厂,与全盛时期不可同日而语。

  当前,美国华人制衣业发展面临最突出的两大问题。

  其一,订单大量减少。2008年刮起金融风暴,银行现金运转紧张,收紧贷款,美国的大发衣商借钱订货的计划受到影响,发衣商借不到钱,以致发衣到华人车衣厂作来料加工的订单也大部分取消。纽约资深车衣商王永享和来自台湾的车衣商人杜时杰均表示,九、十月份以来,衣源下滑达30%。

  其二,衣厂老板和车衣工人缺乏信心纷纷转行。纽约几个华人车衣商团体的会员在不断减少,甚至有领导成员已退出制衣业。纽约诚信衣厂业者王永享称,衣源不稳定,工人的收入就不稳定,加上新入行的新移民越来越少,工人很难找。他的衣厂原本有80多名工人,如今仅剩下40名左右。女工大多转行到家庭护理、餐饮、食品包装等行业,有的成为专职家庭主妇。由于大量熟练工人流失,即使有订单突然涌至,工厂也会因人手不足而不敢接单,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使华人制衣业的路越来越窄。

  3-2-3 华人专业人才大批回流

  美国聚集了众多怀揣“美国梦”的华人专业人士,包括金融人才、金融机构中的技术精英和高科技企业中的专业人士。根据美国劳工部2009年1月22日检索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到2008年12月,全美金融行业失业者已达48万人。

  劳工部是美国就业数据的官方发布机构。2009年初劳工部公布,全美总计1110万失业人口中,在2008年失业的有360万人。2008年里,失业半年以上的人数增加了130万,达到260万人 。

  全美失业率从2008年1月份的4.9%,上升到2008年12月份的7.2%,增加了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美金融行业失业率则从3%升高到5.6%,增加了2.6个百分点,升幅高于总体失业率。

  2008年,全美金融行业中领取薪资或自雇性质(Private wage and salary workers)的失业人口平均每个月有36.8万人,到2008年12月,更是高达48万人。但在2007年的12个月中,全美金融行业的失业人口平均只有25.5万人(见下表,数据来自美国劳工部)。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全美金融行业失业状况

(从业或失业数单位:万人)

月份 08/01 08/02 08/03 08/04 08/05 08/06 08/07 08/08 08/09 08/10 08/11 08/12
从业数 824 823 823 823 823 821 821 820 817 814 811 810
失业率 3.0% 3.4% 3.4% 3.4% 3.7% 3.4% 3.6% 4.2% 4.0% 4.5% 5.2% 5.6%
失业数 25.5 29.0 29.0 29.0 31.6 28.9 30.6 35.9 34.1 38.4 44.5 48.0

  美国华人进入华尔街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蔡志勇。当年蔡在美国最大的共同基金富达基金出名,后来脱离富达创办“曼哈顿基金”。蔡出道前,华尔街投资风格极为保守,但在60年代中期,蔡通过“快速交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他投资者纷纷跟进。因此,60年代被称为“快速交易年代”(go-go years)。

  众多华人进入华尔街的时间,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中大多数是于80年代期间来美留学的中国大陆留学生。许多人的本科专业并非金融,而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受华尔街高薪吸引,他们放弃原来的专业,改学金融或电脑,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最后在华尔街谋到一份工作。

  有人估计,金融风暴前,在华尔街公司工作的华人近2万人,约占华尔街总人数的10%。他们大多数从事分析师和电脑工程师的工作。其中,担任基金经理的有100人左右,但担任交易员的很少。这主要是华人数学好,但英语不佳。

  金融风暴之后,华尔街华人雇员中至少有15%左右失业。他们大多已人到中年,改行存在相当难度。因此,在华尔街工作职位愈来愈难求的情况下,回中国寻找机会成为这些华人专业人士的主要出路之一。

  2008年12月21日下午,第八届北美中国留学人员高科技项目暨人才交流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尤伟顺在会上表示,据他们了解,华尔街失业的华人目前有回国意愿的至少在五成以上。

  有专家指出,金融危机造成的人才流动将持续数年,华人金融家在华尔街和中国之间,以及大中华区内部的流动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中国内地很多省市看好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回流,并纷纷借机招揽商界精英。仅2008年12月一个月,就有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安排了到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波士顿等地的金融人才专场招聘活动。

  3-2-4 华资金融业现发展新契机

  《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说,美国华商创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将近2000家(这里不包括大陆、台湾和港资银行),全美各地的华资银行有80多家,控制金额数百亿美元。

  2008年,美国大银行倒闭合并风潮越演越烈,在金融界飘摇动荡之际,华资银行却鲜受波及。业内人士分析,华资银行往日的“保守”风格令其在这股倒闭风波中得以“全身而退”,甚至寻找到发展的新机会。

  纽约华埠东方银行董事赵文笙称,美资银行财大气粗,在发展业务时首先注重盈利,一味拉拢客户,这为其受次贷危机影响埋下隐患。美国人不善储蓄存款的习惯更令金融危机发生后,银行难以从客户处收回还款。此外,美资银行内多开设有证券投资部门,开展投资业务,这令银行的惨况雪上加霜。

  相比美资银行,华资银行规模小,投资谨慎,也鲜少进行证券股票投资业务,在房贷业务上常常需要客户至少缴纳20%至30%的首期付款。由于华人多有存款习惯,因此在经济低迷中仍具备较强还款能力。

  大银行数量减少,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小银行会拥有更多机遇。美国华美银行资深副总裁王国兰认为,大银行在处理中小型客户的要求和生意时,可能难以做到小银行那样贴心。银行经营是否有道,风险管理是否得当,可以从风险资本金比率、经营是否多元化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区域性银行可以发挥服务到位的优势,争取更多客户。

  以往民众常常认为华资银行规模小,令人不放心,因此大额资金很少选择存入华资银行。金融危机发生后,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一般性银行账户中的储蓄保险额增加至25万美元,令储户的利益得到更加的保障。此举将令华资银行的储户更加放心,并将有利于华资银行争取到更多的储户业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编辑:张冬冬】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