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
如果上面关于语言教学内容的新认识是正确的的话,那么不难看出,汉语教学领域目前通行的关于教学内容的认识与此尚有差距,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重新认识汉语教学目标
自从受到交际法的影响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学目标表述为“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例如大多数基础汉语教材),基本上还是以听说法的技能培养为主导,特别强调听说技能的培养。学界广为提倡的“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也正是为这种教学目标服务的。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语言教学领域对语言教学内容认识的发展,结合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索,国内外汉语教学界也在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例如80年代后期开始提倡的“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在国内外一直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从大多数教材和教学实践来看,仍然是以汉语知识学习支持的技能培养为重心。我们认为,如果用“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来概括总体目标,参考“欧洲标准”对语言教学目标的描述来说明其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汉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此总体目标下选择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策略,将会使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水平产生一个飞跃。
2.重新认识汉语教学内容
自60年代始,我们一直强调技能培养,强调语言知识学习是为技能培养服务的。在国内外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推动下,我们逐渐把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想吸收进教学内容中来。近些年,在国内外语言教学发展以及汉语习得和认知研究的推动下,学界也开始探讨学习策略的培养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据笔者所知,我国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的新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也采用了接近《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表述方式。但是从目前出版的汉语教材和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其包含的内容仍然有较大的局限,特别是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含量不足,汉语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的内容更是罕见。因此需要我们扩大视野,进一步认识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需要的教学内容。
3.加强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
正确认识和选择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所以,多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强调教学内容的研究,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由于对语言教学目标认识的缺失,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把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局限于汉语知识(语法、语音、汉字、词汇)的研究,有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以汉语本体研究代替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教学内容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我们认为,关于汉语教学内容,今后需要加强以下三个层次的研究:在汉语知识方面,加强跟语言教学关系密切的汉语功能和话题的系统研究;在汉语技能方面,加强听力技能、口语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的系统研究;在教学内容的其他方面,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系统研究。这里突出“系统研究”,是想强调各方面的研究不应只是现在流行的举例式的“提及”,而是要尽量穷尽地列举相关教学内容的条目,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加以梳理,建立相关的知识、技能、规范的体系,进而从中分析出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在这方面,上面反复提到的三个教学标准在不同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启发和参考,例如《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不同级别的“内容标准”,“美国标准”提供的说明汉语学习11条标准的具体“样例”,“欧洲标准”提供的“各国家社会文化与众不同之处”、“交际领域”和各项详尽的技能标准等等。只有对各方面的教学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像我们对待语法教学那样,有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明确的教学点,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材和教学实践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内容选择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缺失,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小结
语言教学内容是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之一。因为它是语言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制定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
汉语教学内容的研究需要走出汉语本体研究的局限,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遵循语言教学的普遍原则,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全面认识和系统研究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把汉语教得更好、更快,也才能缩小跟国际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华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九期/崔永华 北京语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