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国殇墓园里看到了自己的碑
1938年,年仅16岁的韩天海正在老家重庆的一间学堂里读书,跟着老师唱“抗日救国来当兵”,“几个抓兵的人冲进了教室,说我到了当兵的年龄。”
韩天海没有任何反抗。
“那时候好多新兵连手榴弹都不会甩,把自己炸死的都有。”韩天海说。他所在的预备二师,是第一支打入敌占区的成建制的中国军队,在滇西的多场战斗中功绩彪炳,死伤惨烈。
在滇西的高黎贡山上,即使现在,村民犁地时,还经常会犁出当年死去士兵的遗骨。
和其他远征军相比,韩天海更多一份让他心悸的被俘经历。因为年龄太小,日军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去做苦役,“被俘的战友中,有被活埋的,有被灌水的,我都亲眼看到过,太惨了。”
每次日军杀俘虏时,都会让他陪杀,“大家都被蒙着眼睛,跪在地上,谁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杀。”在心里面他已死去许多次。
1944年5月,反攻腾冲的战斗打响,韩天海和其他被俘士兵一起,趁乱杀掉三个哨兵,逃出俘虏营,返回部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天海离开部队去边境上做一些小生意,维持生计。他的另一个打算是,攒点钱后再回家看望父母。但局势逆转,身为中国远征军战士的韩天海已难以回乡。
若干年后,他因做生意在云南边境碰到了当年的一位战友,这位战友告诉他,在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里,有刻着他名字的墓碑。2005年,韩天海专程前往国殇墓园,找到了那块苔藓斑驳的墓碑。
88岁的韩天海已经弄不清自己家乡的具体名称,只记得自己出生在重庆,后来家里搬到成都一个叫棉花街的地方开了一个织袜子的店铺,他有两个哥哥,一个叫韩天才,一个叫韩天元。
同样来自四川和韩天海同龄的刘朝回清楚地记得,自己家在四川省岳池县广新场九区义民乡(音),“我有一个哥哥叫刘朝明,一个弟弟叫刘朝辉。”
和刘朝回同来参军的还有5个老乡,他们出发前,全县的学生都来欢送,“用竹竿挑着长串的红炮仗,放个不停。”那种“啪、啪”作响的声音一直没有停下来,“我们守阵地,日本人往上冲,我们要不停地放枪,枪一不响,日本人就冲上来用刺刀刺我们,他们的刺刀比我们的要好,好多战士被他们刺死了。”
让刘朝回至今难以忘记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参军的5位老乡,在开往云南战场的路上就因病死去。
刘朝回住在缅甸北部的城市腊戌,据他讲,腊戌最多的时候有20多位远征军老兵,但现在除了他之外,仅剩下一位90多岁的河南籍老兵。
“那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英雄。”提起当年参军时的情景,刘朝回说。但这一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幻,在流落缅甸的日子里,很长的一段时间,刘朝回甚至不敢讲明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