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陈华的回家之路充满了悲凉和伤感。
陈华说,1937年,在参军前,将自己的妻子送到岳母家四川内江,他告诉妻子,打完仗就接她回家。那时,陈华的二儿子还在妻子的肚子里。谁知这一去就是50多年。
1990年3月18日,一位在缅甸经商的华人突然找到身在仰光的陈华,说他到云南进货时碰到一位中国人,托付他找自己的父亲陈华,并转交给他一封信。写信的人叫陈传毅,就是陈华的二儿子。激动不已的陈华立即给儿子发去电报,并于一个多月后回国。
“我的妻子早已改嫁,回到四川内江后,我们俩只能相对大哭一场。”陈华说。另一件让陈华内疚终身的事情是,因为他的一封信,让他的一位朋友丢了性命,“上个世纪50年代,我给云南的一位女性朋友写过信,结果她被她的弟弟告发,说是私通国外,一帮人就到家里去抄家,这位朋友很聪明,把信烧掉了。那帮人翻来翻去,最后在床上的褥子底下发现一张《人民日报》,报纸上有一张毛主席的照片。这位朋友就被定为反革命罪,被批斗致死。”
陈华说他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还能回家乡看看,“但我不想就这么潦倒地回去,给孩子们添负担。”陈华说,他正在申请台湾方面发放的战士授田补偿金,有50万新台币,如果能领到这笔钱,他就回去,但目前台湾方面让他提供当兵时的证件,他全都丢了,“我的军官号是337006。”
共同捐弃历史包袱
2009年2月,老兵陈达夫和边一帆在曼德勒相继去世。
两位老人的去世,让在曼德勒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刘雅馨有些难过。在来曼德勒留学之时,她曾受广西一家援助老兵的民间组织委托,向他们发放纪念章,“我打听到他们的时候,他们才刚刚去世。”
身为“80后”的刘雅馨,坦言自己对抗战历史了解得不够深入,“我们看的都是《地道战》《地雷战》等片子,对远征军的历史,知之甚少。”
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会长王玉顺的父亲就是一位已经过世的远征军,让这位远征军后代伤心的是,在缅甸,经常会看到日本人前来悼念他们当年在战场上死掉的士兵,日本人甚至连他们的战马都修有纪念碑,而怎么很少见到我们中国人来悼念那些为抗日牺牲在异乡的英魂呢?
“关于这段历史,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我们去重新检讨。比如如何评价这支军队对抗日救国的贡献,还有,我们的远征军到缅甸是为了抗日,但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缅甸人认为我们当时是侵略了他们。这些工作,都要我们后人去做。”王玉顺说。
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的情况引起了中国官方的重视。2002年,在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的组织下,由9名老兵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回国访问团终于成行。
当时参与组织此次活动的王荣森称,他开始找老兵说此事时,好多老兵都不愿意回去,经过多次做工作,终于有11位老兵答应回国访问,“就在临出发前,又有两位老兵因为孩子的反对未能成行。”
中国远征军回国访问团的成功访问,打消了众多远征军老兵心中的疑虑,一些老兵为此向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提出,花那么多钱回国访问,还不如花几块钱人民币给他们发一张证明,“只要说我们打过日本鬼子,为国家做过贡献就行。”随后,几位老兵以缅甸现生存抗日远征军全体退伍老兵的名义,向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递交了请愿书。
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领事张建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向中国远征军老兵发放纪念章一事,他们早就有想法,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他们向中央提出申请,很快得到了批准。
每每说到这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纪念章,张富鳞总是很激动,“中国俨然已经是一个大国了,因为它的发展开始遵循自然法则。自然法则就是允许多元,允许蝴蝶成群,也允许蜜蜂存在。”
(感谢云南普洱德福经贸公司董事长高飞、仰光云南会馆副理事长陈自廷、曼德勒明德学校副校长潘体惠、曼德勒多省籍同乡会副会长王荣森等对此次采访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