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沦为“野人”部落的远征军
张富鳞难以忘怀一次邂逅:几个月前,一位高龄的中国人晕倒在曼德勒火车站,有热心的华人将其送到当地的华人会馆,虽然这位老人说话已经含糊不清,但张富鳞看过之后确认,他肯定是当年的中国远征军。“有90岁左右,听口音又是多省籍(缅甸当地华人将云南、广东、福建三省之外的地方统称为多省)的人,像这么大年龄的多省籍的人,一般都是当年打仗流落到这里的。”
现年74岁的曼德勒多省籍同乡会副会长王荣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曼德勒,还有一位名叫朱长江的远征军战士当了和尚。那位老兵曾经告诉他之所以当和尚,是因为他们当年躲藏在山上时,被一个缅甸当地人告发,随后遭到缅甸军方的围剿,死了好多弟兄。后来他的上司为了复仇,杀了那个缅甸人全家。“他觉得报复有些过了,就去做了和尚。”
记者前往曼德勒的一处山上打探,当地一位和尚称,的确是有一个叫朱长江的中国和尚,但不知道他现在身在何处。
曾在缅甸当阳生活过多年的华侨王升鸿说,在当阳,最多时有30多位老兵,有开小赌场的,有镶牙的,有开汽车的,大概只有一半在战后和家人取得了联系,而回到国内的只有五六个,“一个叫吴应光的老兵,家在四川内江,我帮他写信联系上了家人,但至死他都没能回去。”
“而早年回去的人,也不一定比留在缅甸好。”王荣森说。
在缅甸做玉石生意的华侨尹正权说,三四年前,在他的玉石厂打工的一位工人被生活在当地深山老林里的一群“野人”抓去了,后来他们去交涉,发现那群人穿的是用藤条做成的衣服,用的是弓箭,“他们说的话根本听不懂,应该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后来他们听见我们说汉语,就用很简短的汉语和我们说话,我们听懂了几个词,比如国民党兵、打日本人等,我们猜测他们是当年留下的远征军。后来我们给了他们一些东西,换回了我们的工人。那个位置在印缅边境,是当年远征军撤往印度时经过的地方。”
身为师部通信兵的张富鳞说,以前每次打完仗,在安葬好战死的兄弟们后,师长孙立人总会献上一束花,并留下伤兵守墓,说等到战争结束后,他会接兄弟们荣归,“但世事难料,后来孙立人自身难保,那些奉命守墓的兄弟们,更是连自己都倒在了异乡的丛林。”
不想就这么潦倒地回去
祖籍广东海丰的张家长回乡探亲已经是在离家整整45年之后。张家长说,1943年,年仅18岁的他告诉哥哥,家里兄弟三人,生活太困难,必须有一个人外出逃生,因此他准备去当兵。
当兵后的张家长被分配至预备二师,和韩天海在同一个团,“有一次一位战友中枪,血就像水管裂了似的往外冒。”
1988年,张家长到中缅边境的云南畹町看望几个当年的战友,战友告诉他,国民党老兵回国再不会受到限制了。
这一年,张家长几经辗转,终于回到了广东海丰。当他的哥哥见到他时,激动地说:“你当年说出去逃生,没想到一去这么多年,走了这么远。”
不过,张家长说,他依然能感觉到异样:“有个老同学,见了我扭过头不敢认,生怕我会连累到他。”
在曼德勒街头开着一家布店的张家长,已经完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的兄弟姐妹,有在香港的,有在台湾的,也有在大陆的,他们生活都不错,经常说让我去他们那里住,但我不愿意去。”
张家长说,他是广东海丰张氏家族的第12代人,而如今他成了缅甸曼德勒张氏家族的第一代人。这位在家中已经习惯于说缅语的远征军老兵,经常教育孩子“要懂得说中国话”,“因为这是他们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