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刊特约记者 征 鹏(傣族) 本刊记者 王学信
他与徐菊芬小姐喜结良缘
刀世勋随团参观考察省外几个大城市后,回到昆明,这时已近年底,学校也将举行期末考试,而他既没来得及报到,也没来得及上过一天课,事属特殊,只好继续在先修班学习,等来年9月再正式入学。如此,他担心要比女友晚一年毕业,也不能同时分配工作,而徐菊芬却很理解他:“世勋呀,多读一年书有什么不好?虽然你比我低一年级,我怎么会嫌弃你?”见女友说得诚恳,刀世勋也就安心了。
1951年9月,刀世勋的大学生活开始了,他和同学们一样,靠学校发给的人民助学金生活,每天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听讲,作笔记,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课外时间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打球,或到翠湖边散步。他和大多数同学都相处得很融恰,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特殊身世。和其他同学不同的是,省里、学校里的领导常来看望他,学校里的几位著名教授:方国瑜、江应梁、傅懋绩等,经常给他“开小灶”,耐心地对他辅导和指点。在同学们看来,这也很正常,刀世勋是傣族,而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尊重和爱护少数民族,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
云南大学社会系设有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三个专业,而语言学专业中,又设有中国语言学和少数民族语言学,考虑自身的优势,刀世勋毫不豫地选择少数民族语言作为自己毕生学习和研究的领域。在大学,虽然刀世勋和徐菊芬不在同一个系,但中文系和社会系同属文法学院,两人在一起的机会很多,关系也更加亲密。他俩下课后,常常相约一起去图书馆,或到青云街茶馆复习功课,看书看累了,就一起到翠湖边散步。
徐菊芬不愧是大家闺秀,她不仅容貌出众,事业心强,而且心地善良,善解人意?熏而刀世勋面孔清癯端正,双眸炯炯有神,待人谦和,颇有教养,且学习十分刻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堪称出类拨萃的佼佼者。两人交往日见频密,相知愈深,终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最后订下终身:一个非她不娶,一个非他不嫁。徐菊芬的父亲和叔叔经过了解,也都同意了这门亲事。
一天晚饭后,省政府办公厅的一位年轻同志来约刀世勋出去散步。“世勋同志,你和她的关系进展情况如何?”这位同志很关心地问。“她是谁呀”刀世勋明知故问。“当然是你的女友徐菊芬呀!”这位同志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进展还算顺利,她家里也同意了。”刀世勋只好实话实说:“只是父亲远在异乡,目前经济有些困难,再说我们俩现在还在读书,即使想结婚,也得先和家里联系联系。”“这些情况都不必考虑,家里一时联系不上,等结了婚再联系也不迟。如果你真有结婚的打算,就写个报告,我给你转上去。”这位同志真诚而爽快地说。
刀世勋和徐菊芬商量后,给省政府打了结婚报告,请那位办公厅的同志转交。几天后,省政府秘书长吴少默到云南大学找到刀世勋,对他说:“省政府同意你和徐菊芬同学结婚。你们考虑一下什么时候结?”“吴秘书长,你看我们什么时候举行婚礼好呢?”刀世勋很想听听吴少默的意见,吴秘书长毕竟是长辈嘛!“我建议你们在民族学院政研甲班结业以前结婚,这样政研甲班的西双版纳学员就可以参加你们的婚礼。考虑到你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婚所需的被子、垫单、蚊帐和其它物品自己先去购买,凭单据来省政府报销就行了。”吴少默考虑得很周到。“谢谢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刀世勋感激地说。
半个月后,刀世勋和徐菊芬在昆明共和春饭店举行了婚礼。婚礼由张冲副主席主持,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省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领导和在昆明学习的西双版纳学员都来祝贺。婚礼热烈、隆重而简朴,他俩感到十分快乐和幸福。婚后,刀世勋和徐菊芬举案齐眉,相互体贴,非常恩爱,在工作和学习上更是相互支持。徐菊芬的两个叔叔很喜欢刀世勋,他们的儿女也总是亲热地称他“刀大哥”,而不称他为“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