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么富于正义感和实事求事的精神!正是项南同志的胆识和毅力,在干部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使大批蒙受不白之冤的同志得以平反,重新走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这不仅是这些同志个人平反的事,还牵动着他们亲属、亲戚、朋友的心,关系着党心、民心。
二
项南同志矢志通过改革开放振兴福建,“让福建走在四化建设的前列”。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思路上高瞻远瞩,行动上坚决果断,既是领路人、先行者,又是带头人、实干家,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福建人多田少,这是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有史记载,自宋朝后,福建粮食便需从外地调进。然而,福建倚山面海,有广袤的山区和水面,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又处于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天然的大温室。项南鉴于福建的自然条件,总结前人经验,从大市场、大流通出发,科学地提出福建要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大念“山海经”,建设大农业。这是一个符合福建实际,利省利民的好主意。实践证明,凡是贯彻这一战略的地方,不但粮食产量逐年稳步提高,而且山海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丰富了城乡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使农村五业兴旺,给农村带来生机和活力。例如:项南生前大力支持的漳浦县,大念“山海经”,从贫困中迅速崛起,成为水产大县和龙眼、荔枝等亚热带果品的生产基地,绿化荒山,改变了贫困面貌。漳浦是大念“山海经”的一个典型,也是为项南同志树立的一座有形无言的丰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中,国有企业原先的那种自上而下,只认生产不看市场,只认产量不管效益的经营管理体制,已大大落后于形势,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1984年3月23日,在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的55位厂长经理,给省领导写了一封信,诉说旧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他们。在今天看来,这只能算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初级阶段”,而在当时,不啻是石破天惊之举。项南同志见信当天,立即要求《福建日报》在次日一版头条发表,并且,连一段饱含改革激情的导语也是他亲自写的,说此信“情辞恳切,使人有一种再不改革、再不放权真的就不能前进了的感觉……”随后,在项南的亲自指导下,《福建日报》对“松绑”信,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这封呼吁书提出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旧体制“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人民日报》、新华社还作了连续报道,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也邀请55位厂长经理代表,赴京座谈体制改革问题,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一个月后,即4月30日,项南同志再次亲自执笔为《福建日报》为了一条检查落实松绑放权情况的消息,说“省委、省政府决定5月中旬再开一次55位厂长经理座谈会,对松绑放权进行检查,有哪些权没拿到手,还有哪几条绳索没有解开,是谁对放权松绑搞得好,是谁把着权不放,不给松绑。检查将指名道姓,找出促进改革的单位和个人,找出阻碍经济改革的单位和负责人,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逐步摆脱企业对行政的附属地位。”字里行间,透出项南同志对改革的极大热情和坚定决心,对新生事物的欢迎、爱护。
项南同志还大力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他认为,福建地少人多,工业基础薄弱,但有着华侨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福建经济的希望所在,他热情赞誉我省东南沿海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是福建经济发展的“一支花”;另一方面,当他发现晋江陈埭涵口村一些农民以白木耳饮料充当感冒冲剂出售时,又严肃指出这种作法是完全错误的,并及时如实向中央反映,主动带头检查领导责任,同时采取果断措施,严肃处理,关闭所有制造假药窝点,销毁全部假药制品,并提出“除虫护花”的正确方针,指导乡镇企业进行整顿转产,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他指出,要保护来之不易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大好局面?熏千万不能因为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时出现了某些问题而否定乡镇企业。在项南同志挺身而出的执言下?熏尽管当时“晋江假药案”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乡镇企业未因此放慢前进的脚步,晋江经济实力也因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于1994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第十五名。项南同志离职后,1995年重返晋江参加建市3周年庆典,他在会上的每句话都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群众为了感念项南,还以满街鞭炮夹道欢迎他的到来,人民公仆能如此受到人民群众自发的爱戴,应该说,这是最高的奖赏,无上的光荣!这是项南同志“无愧于福建人民”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