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中国侨界侨乡传真 【字体 】【打印
广州小镇华侨建筑群具规模 静待深闺待人探索
2009年06月01日 16:15  来源:广州日报   
平山村读月楼的顶层
洛场村一栋旧屋及天台上的燕子楼

    新发现的广州市花都区洛场村华侨建筑群具有研究价值,据专家称广州坐拥150多个华侨建筑——

  华侨住宅因何变碉楼

  花都区博物馆副馆长江毅告诉记者,当时前赴后继前往海外的华侨,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者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亲。然而当时花县的治安情况并不好,土匪众多,在这些人的眼里,华侨们便是“大肥肉”,于是“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

  在花都,这样的碉楼大概有70多座,其中花山镇的最多也最出名,特别是洛场村,现存50座左右的华侨楼,散布在2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

  花都为何多华侨

  花都,旧称花县,位于花山群岭之南, 东北部多山,西南部低洼,一天下雨,洪流直泻,三天无雨,庄稼受旱。加之毗邻广州,“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遂常为战祸所波及,人民的生活不堪其苦。

  鸦片战争后, 花县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破产农民增多。而彼时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诸国,因为“淘金热”而需要大量劳力。成千上万的花县人,远渡重洋,赴海外打工谋生。根据《花县志》的记载,这些华侨或是以“卖猪仔”的方式、或是作为契约华工、或是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条艰险而未知的路途。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流落到南洋,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经营米业,开小商店。或者在刚刚开辟成自由港的新加坡从事建筑业。他们当中不仅有男工,而且有女工,她们以蓝头巾裹头,被称为“蓝头巾”。当年新加坡的“蓝头巾”有几百人之多,是开发新加坡的一支劳动大军。

  前往美洲的华侨也不乏其人。同治三年, 花山镇洛场村的江活涵、江相威、江永刚、江活添、江新南、江志宽等应募到美国加州修筑铁路;同治八年, 赤泥镇赤坎村宋居仁等到美国檀香山当劳工,期满后经营畜牧业。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严格限制华人入境, 花县仍有不少人赴美谋生。他们有的凭借当时在美襄办侨务的乡贤朱兆萃的关系,有的则买“出生纸”冒名顶替入境, 有的先逗留墨西哥等地, 再辗转偷渡到美国。巴拿马大运河的开凿, 花县有众多的客家人应募去当劳工,他们有的做苦工,有的在运河工地卖豆腐、开小食店,过着艰难的日子。

  不能不提的是,当年有不少花县人是被骗作“猪仔”贩卖出洋的。清代外交公文档案内,有在古巴的花县籍华工邓可端、麦阿贞等的呈词,提到当时古巴各埠“猪仔”有万之众,“日则链锁鞭施, 夜则坐监押脚”,八年握满,所存者鲜有过半。

  费特·巴特在《1850-1870年美国华工史》中这样描述过这些华侨:“出洋移民川流不息,回国的不过沧海一粟。”

 [1] [2] [3] [下一页]

编辑:孙金诚】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