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发现的广州市花都区洛场村华侨建筑群具有研究价值,据专家称广州坐拥150多个华侨建筑——
华侨住宅因何变碉楼
花都区博物馆副馆长江毅告诉记者,当时前赴后继前往海外的华侨,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者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亲。然而当时花县的治安情况并不好,土匪众多,在这些人的眼里,华侨们便是“大肥肉”,于是“富家用铁枝、石子、士敏土(水泥)建三四层楼以自卫。其艰于资者,集合多家而成一楼”。
在花都,这样的碉楼大概有70多座,其中花山镇的最多也最出名,特别是洛场村,现存50座左右的华侨楼,散布在2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
花都为何多华侨
花都,旧称花县,位于花山群岭之南, 东北部多山,西南部低洼,一天下雨,洪流直泻,三天无雨,庄稼受旱。加之毗邻广州,“省城之屏障,南北粤之咽喉”,遂常为战祸所波及,人民的生活不堪其苦。
鸦片战争后, 花县农村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破产农民增多。而彼时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诸国,因为“淘金热”而需要大量劳力。成千上万的花县人,远渡重洋,赴海外打工谋生。根据《花县志》的记载,这些华侨或是以“卖猪仔”的方式、或是作为契约华工、或是以家庭移民的方式离开家乡,踏上了一条艰险而未知的路途。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流落到南洋,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地经营米业,开小商店。或者在刚刚开辟成自由港的新加坡从事建筑业。他们当中不仅有男工,而且有女工,她们以蓝头巾裹头,被称为“蓝头巾”。当年新加坡的“蓝头巾”有几百人之多,是开发新加坡的一支劳动大军。
前往美洲的华侨也不乏其人。同治三年, 花山镇洛场村的江活涵、江相威、江永刚、江活添、江新南、江志宽等应募到美国加州修筑铁路;同治八年, 赤泥镇赤坎村宋居仁等到美国檀香山当劳工,期满后经营畜牧业。
19世纪80年代, 美国严格限制华人入境, 花县仍有不少人赴美谋生。他们有的凭借当时在美襄办侨务的乡贤朱兆萃的关系,有的则买“出生纸”冒名顶替入境, 有的先逗留墨西哥等地, 再辗转偷渡到美国。巴拿马大运河的开凿, 花县有众多的客家人应募去当劳工,他们有的做苦工,有的在运河工地卖豆腐、开小食店,过着艰难的日子。
不能不提的是,当年有不少花县人是被骗作“猪仔”贩卖出洋的。清代外交公文档案内,有在古巴的花县籍华工邓可端、麦阿贞等的呈词,提到当时古巴各埠“猪仔”有万之众,“日则链锁鞭施, 夜则坐监押脚”,八年握满,所存者鲜有过半。
费特·巴特在《1850-1870年美国华工史》中这样描述过这些华侨:“出洋移民川流不息,回国的不过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