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楼现任楼主: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漂洋过海呢?
花山镇洛场村三队,最有名的华侨建筑叫飞机楼。飞机楼坐西朝东,主楼为三层半高的建筑,阔19.1米,深12.3米,建筑占地234平方米。砖混结构,每层都有出挑阳台,砖木结构,青砖墙。
飞机楼的原名不详。它的得名,主要是因为如果从高处俯视,会发现它的造型非常像一架大飞机。
飞机楼现在的主人叫江庚枨,是飞机楼楼主江梓桥的孙子。江老告诉我们,他的爷爷江梓桥出生于1876年,学名江直亭,是花山洛场村一名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爷爷没有出过洋,不过江氏家族里确实很早就有漂洋过海去谋生的人了。”
在江老的记忆里,爷爷的哥哥江梓球,是江家最早去美国谋生的人。民国时期,江梓球回到故里,起了一栋四层的青砖房子,这栋被村民称为“坦克楼”的建筑,就在飞机楼旁边,有着比飞机楼更久远的历史。
踩着前辈的脚印,江家一代又一代的人远赴重洋。江梓桥的大儿子江宝琨成人之后,去到美国开“番衣店”(洗衣店),所挣不多,都寄家来贴补家用。江宝琨的三弟江宝卓,后来争取到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学成归国之后,在当时陈济棠的政府里做了一名文官,深受重用。1937年,两兄弟用挣来的钱,建起了如今我们看见的飞机楼。
据江老所知,当年在广州做事的父亲江宝卓,本来是想在广州建房子,但是没有挑到合适的地方,飞机楼才得以在洛场村兴建。因为江宝卓的关系,飞机楼的设计和建设都是当时广州最好的设计师主持的。在房屋落成的纪念碑上,还有陈济棠、利树宗以及时为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的提名。
艰辛时世中,江家还出了不少人才,比如江梓桥的宗弟江天泽,曾经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后来归国任北京民国大学校长,江梓桥的兄长江梓球的儿子,在美国做了飞机师,据说战死于反法西斯的战场……但在这部海外垦荒的花名册上,更多的还是默默无名的小人物。“有人告诉我,我们家还有人在美国修过铁路,连名字也没有留下……现在家族里的亲戚大多在海外——听上去好像很风光,实际上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跑得那么远呢?”
开平碉楼连片成村 花都碉楼散居各处
花都博物馆副馆长江毅告诉记者,花都的华侨建筑,和大家耳熟能详的开平碉楼几乎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都是上世纪20到40年代之间,由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华侨汲取各自侨居国的建筑风格,同时又结合当地工匠想象力的产物。它们是住宅,同时也是“碉堡”,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乡土建筑群体。
而和开平碉楼不同的是,花都华侨楼的防卫性略微弱化。产生于动荡年代的开平碉楼将防卫作为最主要的功能,一座座碉楼构成多层防御网络,居住功能只是附带的。相形之下,花都的华侨楼里虽然也有铁闸、枪眼、瞭望台,但也同时有卧室、厨房、会客厅……整个建筑的身上,既有动乱年代的剑拔弩张,也有突出的家庭生活脉脉温情。另外,很多开平碉楼是集合几个村落的共同防御需要,由众人同出资建造,所以开平碉楼通常修得“人高马大”、戒备森严,而花都碉楼都是由一家一户独立兴建的,所以身形较之开平碉楼要精巧些。
风情独特的花都碉楼,为何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江毅表示,开平碉楼一共有将近两千多座,可以说是“无碉楼不成村”,碉楼群面积大,分布广,连成片,开车一天也走不完,而花都碉楼分布比较分散,总体数量也不是很多,以至于长久以来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如何开发利用华侨文化资源给广州这个全国最大华侨都市列出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