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天下闻 花都碉楼人未识
曾经荒废的开平碉楼,早已成为“世界遗产”,广州的花都碉楼却刚拂去厚厚的历史尘埃。察其原因,陈耿凡表示,这和广州对开发利用华侨人文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有关。“和开平碉楼相比,花都碉楼也很有特色,但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整治。”
这并非孤例。陈耿凡告诉记者,2004年市侨办曾对广州华侨建筑进行过粗略摸查,整理出150多个华侨人文史迹。“事实上肯定不止这个数。”然而,广州人对此的认知度并不高。不用说花都侨房,很多人甚至对著名的东山洋房是出自华侨之手也是一无所知。
对于黄银英来说,这是一件痛心的事。“广州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大都市,载入《广州市志·人物志》的人物368人,其中华侨占到36%。广州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是华侨、最早进行海外贸易的是华侨、最早的一批百货公司、电影院、大中学校都是华侨所建……可以说,广州的近代史和华侨息息相关,但是广州对华侨文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
提起广州的华侨建筑群,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新河浦风情万种、精美别致的洋楼别墅。很少有人知道,广州花都也有一片颇具规模的华侨建筑群。
这是列入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新发现——花都洛场村华侨建筑群。和新河浦侨房的风格很是不同,它们是一群伫立在田野之上的高大碉楼,浑身散发出一种隐忍的华美。
如此独特而大片的建筑,却在我们的视线中隐匿了漫长的岁月。而在我们身边,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华侨建筑,正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老去呢?有专家指出,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大都市,广州也许应该更加珍视属于自己的“华侨文化”,这是一段和广州的近代史与经贸史都息息相关的历史,如果被“丢失”,那将是这座城市无法弥补的遗憾……
花都著名华侨楼一览
读月楼:单体面积最大
读月楼又名德仔楼,位于花山镇平山村。建于民国16年(1927年),占地面积248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花都碉楼中单体面积最大的一座。该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样式,带有巴洛克建筑的风格。青色的砖墙,西式的屋顶,钢筋混凝土的楼面与楼梯,楼前有一个阔大的花园,只是已经杂草丛生。
据说,曾经有剧组在这里拍摄关于洪秀全的电视剧,将这里作为清朝年间旅店的取景地。
读月楼除了是住宅之外,还是碉楼,这在花都较为少见。
合德楼:无窗坚固被用作保险箱
合德楼已有80多年历史,高约5层。
和其他的碉楼相比,合德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外观极为朴实,甚至没有一扇窗户,除了每层楼的墙体上有几个狭长的射击用枪眼之外,合德楼几乎就是一座用砖密封的死楼。
根据年长的村民介绍,合德楼是当地几户有钱人家集资所建,他们把合德楼当成了一个巨大的保险箱,几户的财物都被集中放置于此。合德楼的墙壁有60厘米厚,抗日战争的时候,日军曾经用大炮轰炸,合德楼挨了五六炮,墙身的损毁居然不大,至今仍然屹立。
鹰杨堂:红青砖混用仿穿条纹衫
鹰杨堂高三层半,为华侨江活钦所建。楼顶刻着精美的浮雕,并且站着一只雕刻的栩栩如生的雄鹰,颇有些欧洲建筑的味道。
而鹰杨堂最有特点的地方还是外墙:它创造性地把青砖和红砖混合使用,先铺几层青砖,然后再铺几层红砖,整座建筑仿佛穿着一件红青相间的条纹衫,非常特别。
瑞莲楼:枪击炮轰火烧都无恙
为美国华侨江瑞莲所建,有上百年历史的它,算是花都碉楼里年纪比较大的。它全楼约高五层,墙壁上布满了累累的弹洞。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曾经驻扎在这座建筑当中。当时瑞莲楼遭受到来自日军的猛烈攻击,墙身因此而弹痕累累。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队又曾经攻打过瑞莲楼,也是久攻不下,后来只好放火烧楼,但是大火同样没有办法摧毁瑞莲楼。瑞莲楼的坚固从此出了名。建国之后,这里还曾经被当做监狱使用。(金叶 黎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