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侨网消息:英国《英中时报》6月5日发表文章,道出了一位伦敦周末中文学校校长的忧虑。文中称,英文主流学校开展中文教育,能得到政府及华社的资金支持,而在英国发展了半个世纪的周末中文学校却得不到同样的支持。“教育事业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支持,是很难维系的。”
文章摘录如下:
伦敦初夏的一个下午,我见到了伦敦格林威治中文学校的校长陈雪。在暖暖的午后,陈女士缓缓地向我讲述着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关于她的中文学校的故事。这些故事,透露着陈雪的经历和她创办英国主流学校开设中文教育的历程,也透露着海外中文教育的尴尬现状。从1981年以来,陈雪便创办了格林威治中文学校,以华人和移民的孩子为对象,实践着她在海外推广中文教育的梦想……
让移民的孩子感觉被尊重
一开始,陈雪校长只是讲了两个关于她学生的故事。
男孩A来自中国内地某省。13岁的A跟妈妈来中文学校报名那天,顶着一头长得可以遮住眼睛鼻子的发型。因为只会说普通话,来到讲广东话较多的孩子中间,他一开始闷声不响。他妈妈因为担心他,报名时一直哭。陈雪因此对这对母子印象很深。
后来陈雪了解到,A父早前在外伦敦靠做杂货店搬运工谋生。做了八九年后,他将妻儿申请到英国,在伦敦格林威治区落脚。A入读一所日间英校,但英文不好,学习跟不上,在班上一个朋友都交不到,性格变得沉默木讷,说话做事缺乏自信。
为维持生计,A父继续在外伦敦打工。A母对丈夫来英多年都攒不下一房一车颇感不满,不久后与A父离婚,搬离格林威治,留下A一人租住在该区一印度人家。A对陈雪说,妈妈离家后,连手机号都不告诉他,只是每个月打电话约他到中国城的餐馆吃一顿饭。
一次在周末中文学校上课,A在讨论中说,在国内时,与妈妈天天盼望爸爸能回国一家团聚。国内有家,有朋友,有同学,很愉快。虽然“穷一点”,但绝对没有语言障碍,没有歧视。所以,对父母把自己带到英国来的决定,A很抵触。加上在英校的就读经历,有障碍的表达,有限的沟通,不经意的疏离,更不可能让他快乐起来。
从中国到英国,一万多公里的距离,也没能阻隔的这一家三口团聚的梦想。千里迢迢,千辛万苦,来英国团聚后,他们却被想象与现实的差距击溃。英格兰再小,也不能将他们凝聚到一个屋檐下。A的境遇深深触动了陈雪。她感到,新移民后代的教育,中文学校能做的,除了帮他们补习语言,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找寻因为远离故园、家庭变故而失落的自信,帮助他们重新获得被人尊重的机会。
陈雪给国会议员、社会服务机构写信,希望他们给予A关注,并特意将已经离开中文学校的A请回来担任暑期计划班的足球教练,教班里的孩子们踢球,每个周末付给他10英镑补助。这一次,A终于剪掉了长发,露出了明朗的笑颜。孩子们很崇拜这个球艺上佳、笑容爽朗的小哥哥。
陈雪说,这是她第一次看见A在中文学校笑,而且是开怀的笑。然而,没过多久,A就从格林威治区的印度房东家里搬走了。没有留下联系方式,陈雪再也没能找到他。“5年了,算一算,他今年应该18岁了,不知道他怎么样?希望他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我还在挂念他。”说到这里,她拿起纸巾,不停擦眼泪。“想一想,父母、社会服务、国会议员、地方议员,这么多人,这么多不同渠道的机构,却帮不到一个孩子。我们华人小区,还欠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