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下一代:栋梁还是负担?
男孩B,则是一家三代人都与陈雪和中文学校结缘。B是个中英混血儿,妈妈来自中国某大城市。他到格林威治中文学校时只有4岁,那是15年前。陈雪记得,“他妈妈当时很年轻,美得叫人一见难忘,并且极有教养,一看就是大家闺秀”。
后来,每周送B来上课的不再是妈妈,而是姥姥、姥爷。问起才知道,原来,B母是个单亲妈妈。她因中英大学间的一项交流活动,结识了一名英国大学生,坠入爱河,随他来英。然而,当B母怀孕五个月时,B的英籍父亲竟不负责任地甩下B母,“人间蒸发”。
B母生下B后,在英国找到了工作,得以立足,不久后把在国内的父母接到英国。但被弃的感情遭遇令B母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停止工作,入院接受长期治疗。B母倒下后,只能由姥姥、姥爷照顾年幼的B,B家的经济状况也捉襟见肘。两位老人来英日久,很想念国内的亲友,却没有多余的钱买机票回国看望。
陈雪一直很想帮助B的一家,却苦于没有婉转的方式。一次偶然的机会,姥姥、姥爷送B来上学时,陈雪听到B的姥姥能用非常流利的法语与一名比利时籍的家长交谈,而B的姥爷能说一口地道的英文。一问才知道,这对老人来自书香世家,精通外语。于是,陈雪在周末中文学校特别设立了Story Time,邀请这对知识分子夫妇给幼儿班的孩子讲述“城南旧事”,一个用中文讲,一个用英文翻译。
结果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Story Time,老夫妇一讲就是两年。陈雪对他们跟其他老师一样一视同仁,每次付给他们每人10镑钱的交通支出补贴。这对老夫妇也体会到陈雪的良苦用心,对她千谢万谢,跟她交成朋友。陈雪告诉他们,这是他们应得的报酬。后来,他们用这笔收入买了机票和礼物,圆了回国探亲的梦。
只是,B母的精神状况也越来越差,已经病到认不出自己的儿子。每次B母被医院送回家,她就会将家里的碗碟砸个粉碎。医生认为,她已经不适合离开医院了。老人们渐渐老去,如今已是耄耋之年。B当年读书时,常常不明白自己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长辈们不是不关爱他,但残缺的家庭和夹杂在两个族群间的身份,常令他困惑。
“B六个月前,老人家联系我,说起B已经读完高中,没有继续读大学,在找工作”,陈雪校长说,“老夫妇老了,有些老年病,女儿又患精神病,他们最放心不下的,就是B了。我答应帮他们照应B,但他毕竟长大了,现在已经是20岁左右的小伙子了。”
“遇到不幸的华人家庭,中文学校能够给予的帮助,已经是尽力了。我们的资源、能力实在有限,在帮助不了的情况下,我真的很希望那些掌握更多资源、更有能力的机构和人士来帮助他们,尤其是在破碎家庭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陈雪很感慨:“少数族裔,像我们华人,难道真的是英国的过客吗?我们的下一代,要成为所在国的社会栋梁,还是社会负担?这些,中文学校想做,想帮,但心有余,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