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层原因:与俄打击腐败提振轻工业发展有关
问:据你的观察和分析,此次俄方关闭“大市场”的原因是什么?
答:对于俄罗斯关闭大市场的原因,中俄媒体众说纷纭。其中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政府与寡头之间的恩怨或政治权力内斗。市场大股东ACT集团老板伊兹梅洛夫在俄罗斯遭遇经济危机之际大手笔投资土耳其建豪华酒店,引起普京不满。可以佐证的是,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发言人马尔金就称,ACT集团在市场内的经营活动引发了多起违法行为,涉及移民、民事、行政和刑事等方面。也有说法称,普京想“敲打”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因为后者与伊兹梅洛夫过从甚密,并且是其酒店开业豪华庆典上的座上宾。
也有分析认为,其深层次原因与俄打击腐败,提振轻工业发展有关。6月1日,俄工贸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政府会议上就轻工业发展问题作报告时指出,目前俄轻工业领域形势严峻,俄境内销售的近半数商品是以非法途径入境的,俄国家财政税收每年因此损失6500亿卢布,而非法进口的廉价商品也“扼杀”了俄轻工业,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加严峻。普京在会上严厉批评有关部门打击走私不力:“打击走私活动的工作似乎在进行,但收效甚微。走私的结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谁坐牢了?”他同时不点名地批评说,在莫斯科市内一家市场去年就查获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走私货,可是至今没有得到处理。
一周后,俄总检察长柴卡透露,普京所指的是去年在大市场没收的近6000个集装箱的货物,价值20亿美元。他同时表示,有些走私商品经检验对人身体有害,将通过销毁等手段予以处理。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侦查总局随即向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递交建议书,要求其采取措施消除该市场的违法行为,并在一个月内给出处理结果。
但是不管处于何种原因,可以断定的是,俄罗斯要拿“灰色清关”开刀了。
问:“灰色清关”屡禁不止症结何在?
答:“灰色清关”是指通过非规范化渠道进行跨国商品贸易的通关方式。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商品市场供应极为匮乏,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商品。由于俄海关清关手续烦琐,关税混乱,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海关委员会默许俄“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业务手续。其早期方式多为“包机(车、船)包税”,即由发货人按整架飞机(车、船)载货量向“清关”公司交纳费用,由后者全程代办报关、纳税、商检等手续。
其主要操作流程是,发货人向俄官员、商人乃至黑道成立的清关公司交纳费用,后者与俄海关、税务、商检甚至边防部门相互勾结,垄断通关环节,以低于法定关税水平的价格将货物运入俄境。华商接到货柜到港通知后,将提货单交给清关公司,清关公司通过海关“内部人士”暗箱操作,为货物快速通关提供便利,并以瞒报、低报、虚报货品和货值等方式“清关”、商检,中间差价部分被各“参股”利益集团瓜分。清关公司将货柜运输到华商指定的仓库,但不提供任何通关手续,海关、商检、产地证明等必要文件更无从谈起,从而使华商的货物得不到法律保护,为日后被查抄埋下祸根。
“灰色清关”既严重危害中方企业和货商利益,又造成俄方税收流失,成为中俄民间贸易的瓶颈。彻底铲除“灰色清关”的生存链,为正常清关提供便利条件,规范中俄民间贸易秩序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期。
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俄罗斯大规模查抄华商货物事件屡屡发生。中方每次都进行了坚决交涉,但由于华商无法提供清关证明,难以通过合法途径有效保护自身权益。中使馆多年来十分重视保护华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工作,但使馆只能保护境外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不能直接干预俄司法和执行机关的正常执法,不能保障华商的不法利益。
“灰色清关”这种非规范化贸易通关方式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客观而言,华商长期以来在俄经商面临着通关耗时费力、甚至刁难等障碍。而“灰关”几乎垄断报关环节,通关较快,费用较低,部分俄语不通、对俄报关程序和规定缺乏了解的华商往往心存侥幸,或者无奈选择高风险的“灰关”。
实际上,华商并非“灰关”的受益者,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由于清关公司多与当地政府、海关、税检及执法部门某些官员的利益关系盘根错节,这种不白不黑的清关方式始终难以取缔。而一旦发生查抄事件,最终都是华商“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