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户南京町。 中新社发 王健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历史造就了日本的中华街?
踌躇满志的胡逸飞以及东京中华街筹委会的理事们精心策划的东京中华街在实施中屡遇坚冰,却又破冰乏术。让人自然联想到在日本的那两条已经成立一个多世纪的中华街。这两条中华街有着怎样的前世和今生呢?
在日本目前仅有的两条中华街(横滨中华街和神户南京中华街)早已蜚声海外名扬天下。他们在异域岛国,坚守并且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上百年的历史使得他们早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在日华人孜孜以求奋斗不息的标志。每天人流如织的热闹与繁荣,从一个客观的层面上讲,一方面为日中两国民间的互相了解搭建着平台,同时另一方面他们也为日本政府创造了大量的税收。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华街横滨中华街,最初成立于1859年横滨港开港之时。横滨市建成了外国人居留地(类似于租界的形式),一些服务于欧美商社及银行的中国人与欧美人一起往来于中日之间。当横滨与上海、香港之间开设了定期的船路航班之后,一些中国贸易商也开始往来中日之间,并在居留地的山下町周围建造了关帝庙、中华会馆、中华学校等。这些是横滨中华街最初的发展。
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中华街遭受了重创,很多中国人因而回了中国。虽然之后有所复兴,但却因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贸易的工作变得困难了起来,因而进入了停滞期。
在战后的复兴期里横滨港繁盛了起来,而与香港间的往来也复活了。1955年时,中华街主要街道的入口建立了善邻门,揭幕时在善邻门的牌楼上有着此街道的正式名称“中华街”以及“亲仁善邻”这四个字。许多日本人也来到此地,因而中华街发展成了观光地区。
神户的南京中华街形成于1868年神户开港,1868年神户开港,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地之一。当时,清政府与日本还没有结成通商条约,因此华侨不能住在神户城内,而在其西侧聚集居住,这便是南京町的雏形。
1945年于神户大空袭中烧毁。1981年(昭和56年)实施了《南京町复兴环境整备事业实施计划》,开始在南京町建造广场和牌楼,使这里的观光业不断发展。现在南京町的范围已经比当时扩展了2倍,许多新兴的或从其他地方迁来的中华料理点都在这里营业。在其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110米左右的范围内聚集了100多家店铺。小店的门面外摆满了点心、纪念品等,每逢休息日,这里都会聚集不少的观光客。
与横滨6000人左右的华侨数量相比,神户的华侨超过1万人之多,但是横滨中华街的规模却比神户南京町大得多。这是因为南京町与横滨不同,大多数的华侨都不居住在当地,因此南京町只是单纯的商业场所。像这样华侨并不集中居住在中华街、而是与日本人杂居的情况,多年来促使了中日文化的融合。
今非昔比,东京中华街建成非“一日之功”
今年的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一周年的日子,也是日本华人社会“东京中华街”建设启动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东京中华街”筹备委员会邀请旅日华人各界代表与中国大使馆一等书记官兼领事赵荟、日本筑波大学山下教授等聚会一堂,再次讨论“东京中华街”的建设问题。
中国大使馆领事赵荟也这样表示,第一,建立“东京中华街”非一日之功,要做长期的努力;第二,正因为如此就更需要新老华侨携手努力,融入日本社会,扎扎实实地推进这项事业的向前发展。
“东京中华街”计划推出后,受到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日本著名学者开始研究“东京中华街”,并就此发表论文。日本的主流媒体如NHK等电视台和报纸、杂志也都做了报道。舆论氛围日益形成。
据统计,目前东京池袋周边的华人企业大约有200来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池袋已经成为华人的聚集之地。现在,在日华人人数逼近百万人,日本关东地区约占整体的44.3%,东京地区华人也有15万人之多,东京丰岛区、新宿区、江户川区都超过了1万人。
虽然在池袋的华人人数不断增多,但是华人的企业规模,除了少数企业之外,大多数都是规模比较小,而且很分散。还没形成一个强大的、有规模的、具有品牌意义的中华街,与横滨中华街每年有2000万游客相比,这里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这一天,胡逸飞心生感触。一年前,筹委会曾经试图组织一个庆祝北京奥运的华人文化活动但是却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绝。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在这一年中,筹委会为了东京中华街的建立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却远没有得到预想之中的收效。
在这一天的聚会上,胡逸飞做出了下面的发言:“东京中华街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建成的,也不是说我今天投资了几个亿明天就能建成的,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工程,是需要通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善,来建成的。横滨中华街已有150年的历史,我们才十几年,才刚刚起步。但是毕竟我们迈出了第一步,现在已有法人会员约70家。今天与会的各位是池袋第一代华人创业者。以后还会有第二、第三代。”(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