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打印
我的父亲陈士榘(3)
     

    果然,年过50的哥哥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没有医疗劳保的他需交10万元才能做手术。潦倒的哥哥只有2万元,我们家又实在没有一个大款,都是工薪阶层的几兄妹开了个家庭会议,转述了医生的诊断,不做手术心脏随时都会大面积梗塞。为了他的生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母亲把毕生储蓄的3万元全部给了哥哥,我们兄妹凑了3万元,又向友人借了两万元。一筹莫展的哥哥这才上了手术台。伤口尚未愈合的哥哥已被一身的债务压得身心交瘁。有人说,还没见过上将的儿子平反不了错案、恢复不了工作混这么惨的。后来还是张震副主席,按照政策解决了几个哥哥的问题,让他们全部按复转军人待遇算,他们都有了退休工资和医疗劳保,解决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小康生活问题。应该说,这里面有父亲的面子。

  我们家庭的兄弟姐妹中虽然没有显赫的政界人物,没有一掷万金的豪门大款,但是都特别能吃苦,我们六个兄妹无论在什么单位,都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可真不像上将的孩子。”我们都感到这是对我们莫大的褒扬。妹妹陈小琴为了不沾父亲的光,把名字改为方艺,她在北京住总公司工作多年后,负责档案的同志惊奇地问她:“你父亲级别这么高,一点儿都不像,你也从来没透露过。”我的大哥陈华、三哥陈人俊都曾经摆过地摊卖水果,修理自行车,但是他们都度过了难关。大哥陈华现在作为退休军队干部,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他的儿子陈一新在上海大学毕业后钻研股市,十年下来,已经是一个专家了。二哥陈沂宾也是退休军队干部,二嫂白燕是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三哥陈人俊经历了一次婚姻的解体,在年近50岁的时候与王峰女士结婚,王峰的外公王以哲将军是在周恩来领导下工作的地下党员,王峰的父亲也是老革命,王峰十多年前移居加拿大,2006年下半年三哥陈人俊也移民前往团聚。

  我从部队复员后在对外经贸大学工会工作,我的爱人也是普通会计。五妹陈力20年前从第四军医大军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供职部队医院,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小型口腔医院,几年前移民加拿大。六妹陈小琴(现名方艺)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国企做管理工作,和丈夫孙建平也在2006年作为技术移民到了加拿大。还有我大舅的女儿、父母的养女范静当兵复员后进了工厂,前几年已经退休。父亲的子女们就是这样平凡而真实,而父亲的第三代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受到高等教育。我们也为父亲磨练我们吃苦耐劳的品格而感到荣幸,平平淡淡的日子其实很美,人生路上有过艰难才懂的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父亲在不利用权力不搞特殊方面是经得起考验的。不过,他晚年也遭到了不少非议,一位高级将领的女儿在境外发表文章,说中共的一个高级将领竟然娶了一个比他儿子还小、相差40多岁的女人。这篇文章起到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尽管父亲的婚姻完全合法,但是合法的事情也许比不合法的事情更具有轰动效应。

  父亲再婚后,我们很少能见到他……

  父亲与母亲在80年代初曾试图尝试破镜重圆的可能,因为毕竟年事已高,6个孩子也希望尽可能保持一个完整的家。但母亲想起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便忍不住发泄和絮叨一下,父亲作为军人又有着刚烈的性格,他绝不迁就。短暂的聚会终于导致了彻底离异。

  父亲离休后的日子是很寂寞的,他经常一个人看电视直到最后一个节目结束。有时候我们和他侃侃,想让他高兴,他还是职业军人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他不和我们拉家常,也不问我们干什么。有一次,二哥说他没有工作,只能从外地运点小商品回北京卖,刚够养家糊口的。父亲对今天商品经济的语言不懂,只是用他年轻时的术语对二哥做了评价:“跑单帮呢,也好啊!”他最高兴的事情是那些和他一起革命的老人来看望他,有一次中顾委委员、父亲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何长工来,由于父亲的问题没有做最后结论,门岗不让进,何长工生气地说:“我是何长工,来看我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陈士榘!”说完就带着警卫进了父亲的小楼。那时,陈永贵也来,他还为父亲做山西刀削面,两个人聊起天来也很高兴,他们两个一个在军队,一个管农业,按说没有什么工作关系,1969年党的九大他们因同姓陈而坐在一起,并一同当选中央委员,也由此有了交往。有一次我听陈永贵对父亲说:“老首长啊,现在的宴会太贵了,我都舍不得下筷子。”父亲说:“这种宴会我推掉多少个了。”他们的话很有道理,如果他们活到现在,会更加瞠目结舌的。不过,陈永贵也许没有意识到,当年全国学大寨、修梯田,几百万人参观大寨同样是巨大的浪费啊!

  80年代,父亲再婚,他的交往也少多了,一心在家中养老过日子。

  父亲结婚不久就搬出去了,我们之间被一种神奇的力量隔绝了。我们想去看父亲,总要得到“批准”,那是在西直门内大街的总政招待所,我们电话打上去,总有一个声音回复:“不见。”这当然不是父亲的声音。有的时候我们进去敲门探访,屋里明明有脚步声,但是就不开门,父亲年纪大不知道,他的子女是何等的思念他。

  应该承认,新的家庭使他焕发了生机,他把所有的感情投入到年轻妻子身上,他在妻子的陪伴下,游览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地,当地主要负责同志都去看望他,他总是回忆当年打仗的峥嵘岁月,也只有在这个时刻才仿佛找回了自己。父亲由年轻妻子陪同周游各地固然惬意,但也很劳累,有几次因为犯病急送医院,其中一次还动用了部队的直升飞机抢救。一生无暇游览的父亲在晚年补上了这一课。有一次父亲要到中苏边境一日游,当地办理旅游的同志得知父亲是1955年的开国上将,感慨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不得不让父亲装扮成大老板,才在一些“随从”的陪同下完成了愉快的一日游。

  他86岁时已预感到这将是最后一个生日,有人要为他摆几桌宴席,他说要发扬长征路上一碗野菜让着吃的精神,他让工作人员送来一坛清水,算是过了个生日,被誉为“一坛清水祝华诞”。在我们看来,他已经超出了不谋私利,有时简直有些“过了”。

  我知道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家庭,在年迈的父亲结婚后,原有的家庭格局都会打乱重来,而奇怪的是这种神奇的力量会使双方的隔阂越来越大。我们想,只要他老人家高兴就行了,我们尽量不要给他增加烦恼。

  1995年春天,父亲病重住进301医院,我们终于有机会去看看他。我们也得知,父亲虽然很少见我们,但绝非忘记了我们。我六妹陈小琴去看他,老人家握着她的手不放,含着眼泪从她小时候说到现在,长达两个小时。后来我看回忆毛泽东晚年的文章,说到毛泽东病重的时候紧紧拉着女儿李敏的手不停地流泪:“娇娃,你是娇娃吗……”父亲这一场景与他崇拜的人是何等相似。

  1995年7月22日,父亲去世,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一份遗嘱和任何财产。他年轻的妻子给了我们每人一件遗物,有的给了一条毛巾,有的给了两只都是右脚穿的鞋,有的是一个军用挎包。我们并不希望得到什么珍贵物品(其实他也没有什么),我们只是希望他的心中还有子女。事实说明,他对新婚妻子的感情已远远超过我们。我们聊以自慰的是,他的晚年是愉快的;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我们只见过他几次,尽管我们很想念他。不知与子女的疏远,他的内心又是怎样想的?

  父亲90年代以来身体一直不好,他刚过40岁的妻子感到这些年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使父亲还能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父亲到弥留之际,她终于忍不住问父亲:“你一辈子最爱的是谁?”她希望她的终日陪伴能得到父亲的认可,能留下“是你”的回答。父亲喘息着,用微弱的声音说:“毛泽东。”

  在恍惚中,他想到,50多年前毛泽东在一个清晨念“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他以为主席在说话,便搭了一句:“更有早行人。”主席接着往下念,他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他说:“主席在作诗?”主席告诉他:“在作词。”他当然忘不了,红军1929年挺进赣南歼灭敌军18师,一些战士以为铁皮包装的四方盒子是炸弹,便扔到河中,后来才知道是香烟,他们捞上来,是他陈士榘提议,毛委员烟瘾更大,沾水的咱们抽,不沾水的给毛委员抽。他想起在一次战斗中中了日军的炮弹,毛泽东派人送来了亲笔信和慰问品。他想起他掉了一颗牙,毛泽东在延安亲自批了给他镶牙的金子。他想起毛泽东拉着他的手说:“我们还是一个山头的。”他真的觉得又去另一个世界找毛泽东,又要打游击上井冈,他是带着欣慰和理想、乃至一丝遗憾离开世界的……

  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既是一个将军,又是一个农民。(下)

[上一页] [1] [2] [3]

编辑:史词】
 
今日要闻 更多>>>
·翁诗杰抢先宣布将于30天内召开马华特别代表大会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就绪 领军人物相约“上海见”
·谦虚难敌"抢功"文化 海外华人需练习举双手邀功
·十二个国家和地区踊跃报名参加第十届世界华商会
·两岸三地明星华府联袂演绎“金秋月圆”中秋晚会
·马来西亚霹雳州政府新规:行政议员必须学华文
·外国移民潮活跃意劳工市场 华人女老板多于男性
·美中餐馆售出头彩分红83万 1.7亿巨奖料属华人
·中国驻葡使馆官员走访华人区 赞叹华商发展前景
·弄虚作假警方介入 英国21家华人移民中介受调查
频道精选  
[人在他乡] 我在日本遭遇地震
[文化热点] 孔子的“太太”和李白的“职业”
[华人文苑] 血型决定男人情变的动机
[幽默笑话] 男人会生孩子之N种后果
[人在他乡] 赌城拉斯维加斯感受美国经济凉热
[人在他乡] 日本警察非让我去刷牙
[文化中国]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华人文苑] 嫁人的误区
[人在他乡] 美国小镇熏衣草园的理想下午
[华人文苑] 何等“高手”把酒井法子带“坏”了

加华社筹款助华裔花滑小将备战冬奥

亚洲小姐美东赛区竞选揭晓

加拿大华裔青年求职探索新领域

柔州马华64名中央代表力挺蔡细历
侨网论坛 更多>>>
[异域唐人]
[留学他乡]
[寻根问祖]
[回国发展]
[华文教育]
[华人视角]
- 横比中、英、美三国的文化元素之最
- 中日之间差距有多大
- 英国的那些事那些人
- 我好痛苦,要怎么样去原谅男朋友
- 外来移民的总统儿子们
-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英文版)
热点关注 更多>>>
·打压华人非法就劳 日本劳动力市场空白谁来填?
·中国人移民美国速度加快 “爱国”与否引争议
·弱势≠弱者 饱受困扰纽约华人女性向性骚扰说不
·境外华商屡碰壁 新"中华街"能否立足东京街头?
·华人何时迈进日选举大门?前景光明道路漫长崎岖
·李绍麟就职 加拿大首现两华人省督同时在任(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供稿信箱 | 广告服务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05067153号] [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