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共早期领袖王若飞
推动当时的人们不畏艰苦,远涉重洋的内在动力到底是什么呢?这一时期也在欧洲游历考察的黄齐生以诗言志:“水尽山穷走何方?东洋游罢更西洋。百闻终不如一见,耳目从此大开张。四十始学埃、皮、西,伦敦聋媪笑吾愚:‘莫非学去阴司用?’‘植点根基也好的’。”而很快就过了语言关的王若飞当然是尽力地拓展视野,深入认识,直面本质,探寻规律,一方面“集合同志研究社会主义书籍”,一方面则亲身体验欧洲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积极投身法国工会的斗争以及组织驻法华工奋起争取基本权利,也正是在这样的反复锤炼当中,他迅速地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当时赴法勤工俭学是我国不少进步青年选择的人生道路,王若飞在这里结识了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和陈延年等人。1921年王若飞和蔡和森、赵世炎、李维汉等建立了社会主义组织“工学世界社”,在讨论改造中国的方法时,王若飞明确提出“要走苏俄工人阶级的道路”,反对用无政府主义改造中国的主张。同年7月底至8月13日,王若飞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学生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向法国借款的斗争并取得胜利。9月17日至10月13日,参与组织了里昂中法大学学生占领校舍的斗争。当年底,王若飞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二年,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西郊举行临时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五位执行委员,周恩来任书记,王若飞是执行委员之一,并担任华工运动组长、中央组织委员,参加编辑、出版《少年》、《赤光》等刊物。1922年秋,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萧三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参加了法国共产党。同年,接到中共中央委员会的信,承认他们转入中国共产党。王若飞和已经加入共产党的党员们一起组成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并担任了中共旅欧总支部的负责人之一。
1923年3月,根据中共旅欧总支部的推荐,王若飞等被中共中央指定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这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俄共?穴布?雪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学,简称东方大学。与王若飞同时在东方大学学习的还有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瞿秋白、罗亦农、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对于能去自己一心向往的革命发源地学习和参观,王若飞十分激动,他后来回忆说“满足了我多年以来的渴望”。正因为如此,他在东方大学的学习十分认真,据与他同班的萧三回忆说:“若飞同志听课时十分认真,笔记也记得很认真、很快,老师讲的话,他基本都能记下来。若飞同志刻苦攻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悉心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他钻研得深,力求融汇贯通,我们同学一年半的时间,他那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不移,对国家民族忠心不二以及分析事理之细,记忆之清,对人热情诚恳等优秀品质使我终生难忘。”王若飞在东方大学学习了整整两年时间,这使他的革命理论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王若飞还是东方大学中共党支部负责人之一,参加了1925年3?觸4月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执委第五次扩大会议。
受国内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影响,1925年春王若飞回到上海。曾先后担任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共中央特派员和中共豫陕区执委书记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分别在《向导》、《雷火》等党的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1926年,王若飞担任第一任的中共中央秘书长。1927年3月,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由周恩来领导,王若飞同志负责指挥南市区,首先取得了胜利。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叛变,革命进程遭受严重挫折。王若飞受命参与中共江苏省委工作,担任省代理书记、组织部长、农委主任。4月27日至五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王若飞负责此次会议的总务工作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后他主要担任江苏省委和上海区委领导工作。同年秋,还亲自领导了无锡暴动。
1928年6?觸7月,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次大会就陈独秀对大革命的失败应负怎样的责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王若飞在大会上做了长篇发言,他对自己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期间的工作和以后的一些工作进行了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犯过右的和“左”的错误,但他在批评陈独秀错误的同时,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党内存在右倾机会主义的复杂原因,认为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对大革命的失败理应负主要责任,然而错误不应由他一人承担,而应由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共同负责。他还从维护党的团结和治病救人的目的出发,提名陈独秀为新一届中央委员的候选人。这番话在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地震”,从他个人来说,无疑是很勇敢的,也是冒着很大的政治风险的。王若飞的发言并没有得到与会大多数代表的理解和同意,不少人认为他是在“袒护陈独秀”,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正、副团长的瞿秋白、张国焘都有这种看法。
1929年末,联共进行清党运动,王若飞被扣上“陈独秀机会主义者”的帽子,受到很大冲击。清党委员会指责他在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期间赞同陈独秀的领导,在1927年11月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反对不让陈独秀参加会议,在“六大”提名陈独秀当中央委员候选人,因此建议开除他的党籍。张国焘借机污蔑他参加了陈独秀当时在国内进行的“托派”活动。王若飞不服这种处理,提出了上诉。结果,给他的是严重警告处分,还被下放到莫斯科的一个工厂劳动。
“六大”闭幕后,王若飞留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并在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中担任驻农民国际的代表,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他决定进入联共高级党校——列宁学院俄文班学习、进修。在参加入学考试时,已就读的潘家辰到场,说要反映问题,于是发生了下面这一段精彩对话。
潘家辰:他没有资格进这个学校,他和陈独秀的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