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杨兄介绍,判断核桃的价值,首先看核桃的大小和形状,个儿大、直径在45毫米以上,外形周正、不缺不残、皱褶深且纹路美观的核桃,价格就贵;其次看颜色,颜色越红越好,红得透亮则为上品;第三看年头儿,越老越珍贵(一般30—50年以前开始把玩的核桃称为老核桃),新核桃价钱相对便宜,揉上二三年,核桃的包浆出来了,颜色深了,身价也就涨了。一般的来讲,高桩要比矮桩的价格低,尖的要比圆的价格低;宽边要比窄边漂亮,凹底与平底的赛过凸底的。还有一些异型山核桃也是非常珍贵的,如:三棱狮子头(俗称:大奔)等。
核桃一般按对儿卖,一个形状对称、纹路较好的核桃大概卖一两千元,如果配成对儿则能卖一两万元。给核桃配对儿是最费力的一件事,因为两个核桃要求大小一致,纹理相似,重量相当,一对好核桃的形成,要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因此,出现的概率比较低。难怪很多核桃经营者感叹:越贵越好卖,就是好货太少。
据预测,好山核桃的价格还有走高的趋势,因为核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决定了它的收藏价值,加之,自然生长的山核桃正在逐年减少甚至绝种,升值是预料之中的事儿。
据悉,北京最大的“文玩核桃”市场在十里河华声天桥市场,另外还有潘家园、大钟寺、报国寺、官园、城南旧货市场等。
*无双家山
清代大诗人龚自珍有一句诗:“无双毕竟是家山”,这句诗被很多人引用过。大约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家山是永远令人魂牵梦萦的。
我自幼生活在什刹海畔,从小学开始直到青年时代,夏秋之际,几乎日日和三五“发小”到此游泳玩耍,有时一天竟要游三四次,那时暑夏没有空调,经常会夜里跳进什刹海。什刹海的水泡大了我,小学三年级就有了深水合格证。青年时期游泳要游到11月末。冬天也是令人兴奋的:小时候滑冰车,上中学以后滑冰。我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的单位也在什刹海畔,读书会在什刹海的柳荫下……至今忆及,一点儿也不感到遥远,一切都是那么清晰,“无双毕竟是家山”,家山不是抽象渺茫的,那就是碧波荡漾、柳絮秋荷、小桥古庙的什刹海。
那时印象中的什刹海是宁静的。记得我父亲的鉴赏老师张效彬先生住在鸦儿胡同(张中行先生即住隔壁),少年时代常随父亲去那所门前挂着“固始张”小匾的四合院,印象最深的是院里结满了葫芦形状的枣儿。上小学的我常常去接在什刹海幼儿园的弟弟回家。16岁开始沿着后海北岸上班到单位,日复一日风雨无阻……那时候眼里的什刹海从前海到西海,到她附近的每一条胡同,都是宁静的,那种宁静的记忆至今令人不能忘怀。那种对宁静的眷恋甚至不能形诸笔墨。至今,如有闲暇,我都会选择细雨丝丝或微雪霏霏之际到什刹海漫步,回味和享受记忆中的宁静。
当然,今天的什刹海变了。在什刹海酒吧街一家又一家霓虹闪烁登场,伴着高分贝诺拉•琼斯的歌声喧腾彻夜,夏日月光下的什刹海承载着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的中外游客,白日里车水马龙的三轮车载着笑逐颜开的人们在岸边、胡同里穿梭……从心里讲,对这种商业化的冲击真是无可名状。连外国人也知道了什刹海,他们来北京,不仅去长城、吃烤鸭,也要慕名去什刹海观赏风景、泡一泡酒吧。
什刹海变了,变的令我有些陌生。据我了解,按照西城区的规划,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将什刹海地区分为“前海热闹区”、“后海安静区”和“西海垂钓区”,形成以前海为龙头,向后海、西海辐射的什刹海旅游休闲产业经济圈。到了那时,什刹海会有一种什么样的风貌呢?
烟袋斜街、荷花市场、烤肉季、南岸的游船、北岸的酒吧、胡同里的私家菜、恭王府的花园……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乐此不疲,乐而往返。西城区政府不断投入“修旧如旧”什刹海周边的胡同,那些历经百年的胡同、院落以及院墙、大门、台阶基本保持了老北京胡同的灰色基调。这些胡同里的宅院不再宁静,纷纷敞开大门,名气大的府邸供人欣赏参观,名气小的院落变成私家菜供人大快朵颐;我都去游览、品尝过,心中不禁大为感慨:什刹海真的变了。
变与不变真的是在俯仰之间。历史上的什刹海有各种小市,荷花市场极盛时期约在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之间,斗转星移,几经兴衰。也许,什刹海的宁静只是60年代到70年代,恰巧成为我生活阅历的一枚深刻烙印。
改革开放给什刹海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几百年历史沧桑的海子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什刹海变了,日新月异的速度使人有些目不遐接。据说,整体六海一带都将有新的规划和发展,千年古都心脏的六颗明珠将伴随着现代化大都市跳动的脉搏,也必将会发出更加夺人的异彩。
什刹海变了,变得令我有些不适应。我的目光会深情的注视着她的变化,也许她本身根本没有变,是时代的变化令她焕发了活力和青春。
在什刹海落户的野鸭子们,不仅安家落户,而且繁殖后代,它们很惬意,它们也许已经适应了什刹海的繁华景色和高亢的分贝,也许它们并没有感觉什刹海的变化,它们依恋这一风水宝地,所以才选中这个美丽如画的地方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