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举办的“2004年印尼华文教师培训班”于6月28日在湖南师范大学开学,共有来自印尼雅加达、万隆等4省的34名华文教师参加。国侨办文宣司副司长雷振刚专程赶到长沙出席了开学典礼。
    本届培训班学员年龄相差悬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尼华文师资构成的特点。培训班中年龄最大的是苏三多团长,他已年过七旬,具有50余年的华文教育经验;而年龄最小的温素漩老师才17岁,在印尼有半年多的教学经验。她表示,目前印尼华文教师资源短缺,像她这样年轻的老师在当地并不少见。苏团长表示:此次来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纯正的中国语言和中华文化带回去,教给印尼的华人子弟。他还说,这些教师都是第一次来湖南,对这里浓厚的文化底蕴充满向往。
    湖南师范大学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25个“华文教育基地”之一,有着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学校为此次培训班做了精心的安排。在20天的培训期内,学员们将集中学习汉语本体知识、汉语教学法以及汉语网络教学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参观岳麓书院、湖南省博物馆、岳阳楼、毛泽东故居等当地的名胜古迹。



    本报讯:日前,蒙古育才中文学校校长巴雅尔获得了蒙古国家级奖章“北极星”勋章,蒙古国总统在国家宫向他颁发了奖章。私立中文学校的校长获得国家级奖章在蒙古尚属首次。
    1996年,巴雅尔创办了蒙古第一所私立中文学校——育才中文学校。该学校现有学生350名,8个年级,9名中文教师,其中8名是从内蒙古师专聘请的。在2002年举办的汉语奥林匹克比赛中,该校获得了24个奖项中的17个,夺得竞赛团体第一名;在2003年举办的首届汉语水平考试(HSK)中,该校有42个学生参加了考试,其中有32个学生获得了等级证书,其中八级3人,七级5人。鉴于他所领导的育才中文学校在汉语教学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蒙古国政府决定授予他“北极星”勋章。
    最近,蒙古教文科部将汉语奥林匹克比赛列为全国性比赛。汉语教学的飞速发展和汉语的普及使汉语逐步被列为主要外语而在蒙古大中小学校积极推广。


    本报讯: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一批教授华文的国民学校即将开学或正在加紧筹办之中。迹象表明,印尼华文教育,正在从补习班阶段进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
    印尼是世界上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华文教育兴盛时期,全国曾经拥有1500多所中文学校。近十几年来,各种自发的华文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学习华文的既有学生也有成人,仅泗水的新中补习班就同时有1500多人上课。经过三、四年的时间,补习班取得了显著成绩,对华文教育在印尼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补习班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光靠补习班难以进行系统的华文教育。另外,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成人工作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造成补习班的人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为适应华文学习的热潮,一些华文教育工作者和有关机构正在积极努力,力争将华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创办正规的三语(中、英、印尼)学校。目前,象巴厘的“文化桥梁”、泗水的“新中”、茉莉芬的“千岛虹”等一批三语国民学校已经筹备就绪,它们将于7月份正式开学,还有为数更多的学校正在加紧筹办。
    在短短的时间里,印尼华文教育能够从自发的、遍地开花的业余补习方式,开始向正规国民教育转变,这首先得益于一批热心华文教育的华人和机构的大力推动。印尼的华文教育,也得到了印、中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尼政府适应国际上出现的汉语热,鼓励在大学和中学开办中文课程,印尼教育部和中国教育部还签订了师资培训协议。一些地方政府也对开办华文教育给予鼓励。中国政府对印尼华文教育也给予支援,如派出对外汉语教学专家赴印尼各地培训教师;广东、福建两省向印尼派出教师等。
    印尼华文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师资问题。40岁以下的印尼华人普遍不会华语,华文教师更加缺乏。除了补习班和华文学校,一些大学和国民学校也有意开办中文课程,向华人社团和教育机构请求派出教师却不能如愿。印尼教育部门估计,全国至少需要3万名中文教师,需求数量之大可想而知。培训大批合格的中文教师是印尼华文教育最迫切的问题。为此,印尼华人社团和教育机构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以解燃眉之急:一方面,请中国专家前来培训师资和直接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到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中国的大学学习。
    印尼华文教育面临的另一大困难是缺乏适应印尼国情的教材。有鉴于此,一些华人社团正在积极联系中国有关机构编写一套适合国情的汉语教材。
    印尼的华文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但一些华文教育工作者认为,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状况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现在的印尼华人,绝大多数已经加入印尼国籍,接受正规的国民教育是华人的生存需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也是华文教育的发展之路。华文教育也必将为印尼的多元文化、民族和睦共荣、印尼与中国友好合作提供丰厚的养份。


联系我们^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