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一位汉语教师眼中的中国对外汉语20年

2005年7月18日

    
    华声报讯:2005年是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师蒋可心教授对外汉语的第20个年头。刚从日本讲学归来的她正在给俄罗斯汉语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准备参加即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汉语大会,对她来说“20年的对外汉语发展是中国的跨越!”
    
    据新华网报道,蒋可心老师说,“80年代初,黑龙江大学迎来了第一批正式的外国留学生,那时侯老老少少的日本人、韩国人、俄罗斯人、英国人着实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到现在每年六七百人的长期生、短期生、学位生,还不包括外国汉语教师的培训人数。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变迁能够看到中国20年来国力、国际形象的巨大变化!”
    
    据介绍,从80年代初黑龙江大学正式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开始,整个80年代,黑龙江大学外国留学生每年没有超过50人。到90年代末,这一人数达到了大约每年500人,2005年仅上半年就已经超过了700人。
    
    如今,黑龙江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分为汉语教育和汉语加本科系列教育;短期的则包括国外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团队、中国和国外大学联合举办的汉语培训班等。
    
    蒋可心老师说,“近年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人数剧增与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变有直接关系。”
    
    由于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邻近,省会城市哈尔滨又被公认为普通话标准、是“播音员沃土”,因此,黑龙江大学较早开展起对外汉语教学并成为全国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基地。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来黑大学习汉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希望通过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中老年人,其中不乏曾经的日本老兵和他们的亲属。
    
    20多年过去了,现在来中国专门学习汉语的人数增加,年轻人的数量和比例也提升了,汉语成为与他们工作、生存联系更紧密的‘必修课’。”
    
    现在,来自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高中毕业生都把学习汉语作为今后求职的“敲门砖”,有个蒙古留学生说:“我以后打算去美国学经济,现在无论是中蒙还是中美之间的贸易交往都增多了,学会汉语能帮我找份好工作!”
    
    蒋可心老师说,在她2004年到2005年在日本教授汉语期间曾经与16年未见的学生有过一次难忘聚会。1989年来到黑龙江大学开始学习汉语的5名高中毕业生,他们也是黑大接待的第一批日本高中毕业生,如今有4位从事与中国或者汉语直接相关的工作。蒋老师惊奇地发现“连他们的孩子都会说中文,有些人在家里都同时说着日语和中文,汉语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新加坡小学新华文课程明年开始试行 (7-18)
·中文字体演化展在温哥华登场 (7-18)
·菲律宾华裔青少年将参加北京夏令营 (7-18)
·华教志愿者:在印尼的日子 (7-18)
·一位汉语教师眼中的中国对外汉语20年 (7-18)
更多...
 
·“中国巴蜀文化行”活动在北京揭幕 
·“汉语桥”比赛选手用汉语讲述中国故事 
·不是输掉了汉语,而是输给了考试 
·中日合作建立“立命馆孔子学院” 
·面对母语,大学生缘何成“老外”?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