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志愿者:在印尼的日子
“我们是第一批被派到印尼去教汉语的志愿者。”李辉说着标准的普通话,黝黑的脸上带着微笑,“尽管我们要延长一年毕业,可是学有所用,并且能为汉语在世界上的推广做出贡献,我们感到非常骄傲。” 一年前,2004年7月20日,作为国家有关机构确定的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派出首批19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奔赴印度尼西亚的9个省20所国民中学,教授汉语课程。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大四的学生,李辉成为了这支志愿者队伍的“班长”,被分派到位于印尼首都雅加达的第十国立高中。 志愿者们到达印尼后,首先要适应的是当地的语言环境。志愿者们发现当地的华文老师用印尼语或英语教华文的效果不理想,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李辉和志愿者们便决定用一种新的方式来上课,“绝不能用当地母语教学!”李辉说,他准备在课堂上尽量讲汉语,为同学们制造语言环境,迫不得已时再使用中介语言。 “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李辉说,“比如说你要教哭这个字,你就要当场在课堂上放声大哭。这样同学们就都牢牢记住了。” 李辉开始运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道具等多种方式,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汉字传授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当我第一次听到我的学生用汉语说‘老师你好’时,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他说。 在印尼,志愿者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印尼的气候,一年四季都是夏天,我住的地方没有空调。有4个人刚来适应不了,病倒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出门要做公交车都有点困难。” 同物质上的贫乏相比,克服独居异乡的孤独感成为李辉等人面对的更大挑战。李辉说:“我住的地方全部都是印尼的原住民,除了几句简单的印尼语,我根本就没办法和别人沟通,哪里都看不到中文字,得不到任何消息,好象与世隔绝了。” 作为队长的李辉,经常和同来的志愿者们通电话,大家互相倾诉,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李辉自己排遣寂寞的方法还有写日记。 说起印尼学生对中国的印象,李辉感受颇深:“我去了才知道,原来印尼很多人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落后的状态。这真的让我很吃惊。”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李辉和他的同伴抓住每个机会向印尼学生展示中国:“东南亚海啸的时候,我告诉他们中国社会各界组织起来捐助了数亿元给印尼受灾人民;当胡锦涛主席今年前来印尼参加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的相关活动时,我抓住机会向学生们介绍了更多有关中国的情况……” 回顾起一年来的酸甜苦辣,李辉说:“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随着中国在海外影响力的扩展,我们的专业也变得越来越‘热’,我们不仅要当好华文老师,还要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来源/新华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