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北语校长:无论何时母语学习应放首位

2005年7月20日

    
    华声报讯:与汉语在国外受到热捧相比,国人的汉语水平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滑,母语在这个古老国度的待遇,在很多地方都“不得不”让位于外语。针对这一现象,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表示,对母语的重视不够非常不正常,“无论到什么时候,对母语的学习都应该是最重要的”。
    
    “对一门语言的学习,肯定会对这门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产生兴趣,相反,也是一样的道理。”崔希亮说,由于很多学生对母语学习不够重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化、艺术等,对于他们已变得陌生。“长此以往,母语水平的下降,不但意味着整个公民的素质下降,对母语的不重视,还必然会影响到对这个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情感。”
    
    曾几何时,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在国内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3岁教孩子认识26个英文字母,小学开始学习英语单词,中学要能够简单对话……对外语过于功利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远远多于母语。“外语学得再好,也不大可能达到别人的母语水平,现在汉语说得又不地道了。”崔希亮对此忧心忡忡:单单重视对外语的学习,就如同邯郸学步,别人的东西没学好,把自己的东西也忘了,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据新华社报道,崔希亮建议,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改革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入手,“小学语文教育就是兴趣教育”。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有太多有关笔画、笔顺、构词模式等方面的灌输,他认为,这有时容易扼杀小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其次要加强大学语文的学习,把好教师请到大学语文课堂上来。此外,还应改进目前教材的编排模式,让教材变得更有意思一些,多方面培养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
    
    重视外语的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近一时期以来,已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的重视。前不久在沈阳召开的2005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这一现象要予以纠正。
    

 

 
·解读国外汉语热 (7-20)
·北语校长:无论何时母语学习应放首位 (7-20)
·韩国唯一一家中文报社面临倒闭 (7-20)
·HSK已先后吸引40余万海外考生参考 (7-20)
·汉字,寻根问祖到中原 (7-20)
更多...
 
·“中国巴蜀文化行”活动在北京揭幕 
·“汉语桥”比赛选手用汉语讲述中国故事 
·不是输掉了汉语,而是输给了考试 
·中日合作建立“立命馆孔子学院” 
·面对母语,大学生缘何成“老外”? 
更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