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汉语诗歌从消失到归来

2005年9月19日

    
    在花边新闻、口述实录统治了人们阅读习惯的今天,还会有诗人吗?
    
    日前,笔者在复旦大学就见到了这么一些依然执着于写诗的人们,他们在此召开盛大的聚会,庆祝“复旦诗歌日”的举行,并为中国诗歌界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学院派诗歌系列从书《复旦诗派诗歌系列》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这在今日诗歌日益处于边缘化的中国内地文坛不啻为一件盛举。
    
    从渐渐消失到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出现在读者们的眼前,笔者在之后举行的研讨会上采访得知,一度迷失的汉语诗歌也许已经归来。
    
    诗歌热的前生今世
    
    复旦诗社,中国新时期的第一个大学生组织的诗社,它的境遇可谓极具代表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它在中国高校中的名气很响,诗社的主要成员对于当时大学生的影响力不亚于今年的周杰伦。
    
    一位当年的复旦诗社成员这样回忆道:诗社经常组织诗歌朗诵会,只要在中央食堂一贴出海报,当天下午三四点钟,同学就开始抢占座位,晚上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连门窗边、走廊里全站满了人,没有哪个著名诗人我们不知道,没有哪个同学的床头不放一本或几本诗集……
    
    时移事异,今天的诗人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诗的太阳在中国内地已经日薄西山。“诗歌渐渐变成少数诗人自己写、自己看、自己评的奢侈品,而诗人也渐渐沦落到被遗忘的边缘。”部分诗人的话准确地指出了诗的处境。
    
    汉语诗歌全球预热
    
    然而,随着全球范围内“汉语热”的升温,汉语诗歌在境外却找到了更多的支持者。
    
    “在欧美等地有很多的国际基金会,它们对文化、诗歌的重视保持了优秀的诗歌传统。这也是很多汉语诗人纷纷出国搞创造的最大原因。”有关文学评论家表示,在他看来,文化能改变人的气质,但是如诗歌这种的高雅文化对人的改变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不能奢望快餐文化般的效果。它就需要人们的耐心,也需要社会基金的关心。
    
    专家认为,现在的上海,高雅的文化活动一个连着一个,并且产生了一大批追随者。在不久的将来,诗歌也将占据这样的地位。
    
    互联网催生新诗坛
    
    此外,与会专家与诗人们同时表示,互联网的崛起为汉语诗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种不受时空限制的现代工具,互联网使一度被读者遗忘的诗人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面向了读者,并且通过BBS、论坛等方式,直接与读者对话。”专家说。以前一首诗要被人们看到,只能通过一些文学刊物,经过各种筛选才能发表,而在网络时代,好诗歌被淹没的可能性实在小而又小。
    
    “进入2000年后,中国真正的诗坛,其实已经移栽到了网络。”专家说。(中新网/孙璐)
    

 

 
·中国网球公开赛掀起中文热 (9-19)
·日本大使与夫人同学中文促成异国情缘 (9-19)
·汉语诗歌从消失到归来 (9-19)
·马德里中校在华人小学生作文赛上创佳绩 (9-19)
·中国向巴基斯坦国立现代语言大学赠书 (9-19)
更多...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刘泽彭:中国热为全球华文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推广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重要使命 
·中文列大学预科学分:美众多高中愿开中文课 
·推动华文教育 日本新华侨提案中国人大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