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别让我们的母语再尴尬

2005年9月15日

    
    四六级培训班、BEC、高端英语……时下的教育培训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英语培训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各种英语考试证书层出不穷,而人们也乐于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英语的学习中。英语几乎占据了所有大学生和中学生的课外时间,而我们的母语汉语,却被悄悄地丢进了记忆的角落。
    
    不仅大学生和中学生花在英语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儿童也加入到学习英语的大军中来。从双语幼儿园开办以来,各地的双语幼儿园可以说是方兴未艾。其实大家都明白,双语是假,英语是真,很多孩子汉语还没说好,就开始奶声奶气地念起“ABC”了。
    
    与此同时,在中学里,语文课的地位也越来越尴尬。一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中学语文老师就已经感受到了这种被遗忘的无奈:“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课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尤其是作文,而且语文成绩一般不会有大的波动。因此就应试而言,很少有临近大考的学生把大量的精力放到语文的学习上来。而且现在对汉语几乎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要你不是文盲,能够掌握基本的听说写的能力就可以了。所以现在的学生对语文都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过得去就好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可怕的遗忘!”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到工作,英语的学习从不中断,却衬托出汉语尴尬的地位。大学英语是必修课,可我们却没有“大学汉语”。文科的学生主攻方向应该是国学,可英语却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
    
    小君是南京某高校古代文学研究生,她回忆当年考研究生时的情景说,当时复习英语的时间和复习两门专业课的时间差不多,可能英语还要多一些。没办法,英语是硬指标,不过不行。当时他们那一届有一名男生,专业课成绩非常好,可惜因为英语成绩太差,两次考研都名落孙山,“其实我们学的这些英语都是‘学院派’,实用性不强,而且读研究生以后只要考过学位英语就可以了,学位英语比六级还简单,有时候真觉得前面的力气花得不值得。但这是游戏规则,不由得我们不遵守。”
    
    研究生要“屈服”于英语,而更多的专家似乎主动选择了英语。2004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500多名黄皮肤黑头发的学界精英出席大会。然而大会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学的博士很纳闷:为何论文汇编没有中文版本?甚至有学者申请用汉语作报告竟然没有获得大会主办方的同意。只有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坚持以汉语作报告。有专家认为,这与其说是英语的“入侵”,倒不如说是中国人的一种退缩和迎合外界的心态,自己看低了自己的“母语”,使汉语失去了以往在中国的强势。
    
    此外,网络BBS和聊天软件对汉语的“入侵”也不可小视。由于在用电脑打字时字母比文字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很多人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一种“代码”,网上随处可见的是各种汉语词组的“缩写”,比如“GG”(哥哥)、“GF”(女朋友)、“酱紫”(这样子)、“偶”(我)等等,而且很多人很自然地把网上聊天中的常用语移植到生活中。大家似乎觉得,只要可以听懂就行了,语言的规范与否并不重要。而随着电脑的不断普及,书法似乎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忘却。
    
    而相比较国人学习汉语所遭遇的尴尬局面,全球“汉语热”却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汉语进入美英日韩等国的中小学课堂,累计37万人次参加国内外近200个考点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学习汉语“外热内冷”的状况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忧虑。(来源/新华报业网)
    

 

 
·全球汉语教学市场巨大 (9-15)
·参与子女教育:华人家长与老师沟通至关重要 (9-15)
·大马官员:华文独中为发展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9-15)
·推动华教发展:大马砂捞越留华同学会成立 (9-15)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9-15)
更多...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刘泽彭:中国热为全球华文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推广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重要使命 
·中文列大学预科学分:美众多高中愿开中文课 
·推动华文教育 日本新华侨提案中国人大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