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儿学琴记
文/施雨 “儿子们,练琴啦!”每天晚饭后,我最不喜欢说的就是这句话。听在耳朵里,老觉得自己是在喊:“鸭子们,上架啦!”我不知道,这时候儿子们心里涌现出来老妈的形象是什么样儿,八成强不过周扒皮的半夜鸡叫。 这一声喊过之后呢,儿子们就如临大敌,马上进入一级备战状态。咚咚咚一阵瞎跑,然后呼啦啦一阵枪栓拉响……哦!不是枪栓拉响,是卫生间的门闩拉响。他们大约只需花一秒半的时间,就能把自己彻底隐蔽在那扇门之后,不管原先在忙啥,完全就是训练有素的海军陆战队,反应之敏捷,手脚之利索,让人瞠目结舌。 两个卫生间被无条件地侵占了许久,还没见孩子们出来。我估计着就算人类最难的公务也应该完成了,就去敲门:“好了吧?该换到琴凳上去坐一坐啦!” “没有!”里面断然回答。“已经好久了嘛!”我很想具体地知道里面究竟出了什么样的技术性故障。“好吧!现在开始。”里面无比痛惜地回答。“才开始?那你刚才干啥来着?”我恨不得破门而入。“看书。”接着是合上书本的声响。呵呵,看书倒成了热身运动了。真是咄咄怪事,孩子总是在这种时候特别重视阅读。 好不容易盼到他们移驾坐到琴凳上去了,又是一番斗智斗勇。原先,我规定他们一支曲子弹五遍,谁知不到10分钟,五支曲子就超速弹完了。我只好又追加投资,修改第一版的规定,一支曲子弹十遍。15分钟不到,儿子们乒乒乓乓敲够遍数又开溜了。我去向朋友取经,朋友告诉我:“不能规定遍数,不然他们会偷工减料,胡敲乱按一气就走人,得掐牢时间来整他们。”我又重新制定“宪法”,每天练琴时间老大为45分钟,老二为30分钟。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从两孩子练琴改掐时间后,他们可是花样百出。三、四十分钟里,喝水三次,上卫生间两次,跑来跑去看时间无数次。在没剩多少挨近琴的时间里,还时不时给你来几个休止符。 弹琴需要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为了培养两个儿子对钢琴的浓厚兴趣、我和老公常常带他们去听钢琴演奏会。无论是傅聪的,还是某某少年钢琴家的演奏会;尤其是听到某某少年钢琴家是个天才,更是非去不可。这里得说说“天才”这个词,我觉得这个词现在有滥用的趋势,这样对孩子有误导作用,大多数的孩子们都会认为自己不是天才,不是那块料儿,学,也是白学。19世纪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赛特成名之后,也是被称为天才。他听了以后连连摇头说:“这话从何说起?我每天拉琴14小时,练了整整13年,你们却说我是天才?” 一位钢琴老师告诉过我,有一次她让一位朋友逐一询问去她那儿学琴的53个孩子:“你喜欢弹钢琴吗?”孩子们在没有老师和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全部都回答:“我恨钢琴!”没有第二种答案。这53个学琴的孩子里有亚裔、西裔,来自不同的国家,源于不同的种族。听到这种事,我浑身冒冷汗。总是听到做父母的抱怨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可是,做父母的又有几个能了解孩子们的辛苦? 一天,我终于发现一个朋友没有再要求他家的儿子学钢琴了。我好奇地问:“大家都在学呢!你真的答应他不学啦?”朋友说:“他说不喜欢弹钢琴嘛!为什么要强迫孩子学呢?哈瑞森·福特学琴了吗?埃伦·格林斯潘学琴了吗?比尔·盖茨学琴了吗?”是啊,他们学琴了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位朋友的儿子真是幸福啊!(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