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华文教育基金会


《鹬蚌相争》读后感

2005年8月3日

    
    习作一
    
    文/张甜予
    
    我以前在日语课上听说过这个寓言。那时我还小,所以不太懂其中的意思。这次学习了这个寓言,我不仅知道了这个寓言故事出自中国,而且还明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这个寓言是说,有一个河蚌和一只鹬都互不相让地夹住对方,一个渔夫看见,就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在现代这个世界上,这种事情多得是。例如,两家商店互相竞争,他们就用降价的方法吸引客人。得利的是去这两家商店买东西的客人。在这里,两家商店=鹬和蚌,客人=渔夫。我不是说客人得利不是一件好事,而是说两家商店一个劲地降价,自然盈利少,甚至亏本。为什么不想一想其它办法?比如说把自己的商店搞得更有特色,叫人没法仿效呢?
    
    我觉得互相竞争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盲目。我要是遇上这种事情,一定会让一步,想想别的办法。
    
    
    习作二
    
    文/王天竹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这课书,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鹬蚌相争》。
    
    它本来的意思是要告诉人们不要互不相让,因小失大。但是我觉得应该分别站在河蚌和鹬的立场上来分析问题。如果我是河蚌的话,我会紧紧夹住鹬的嘴,因为稍微一放松,就会被鹬吃掉。两个人一起死,也比被鹬吃掉的好。我认为那样公平一些。如果我是鹬的话,我会把河蚌放开,因为虽然我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也没有失去什么,总比被渔夫捉去好。
    
    当然,这篇课文并不是让我们去计较河蚌和鹬的立场,而是通过文章来告诉人们大道理的。但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先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立场,再做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点评: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不应该让学生为写作而写作,如果能让学生不被写作的技巧束缚,在写作中悟到些什么,方为“师中长者”;学生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乘着创意的东风,佩着思维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任意翱翔,尽舒胸臆,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动人之作”皆为上品,又何必在意他们是否严守写作规则呢?能写出“动人之作”的学生才是“学中高手”。一般来讲,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无非是“文意+寓意+心意”,这两篇习作的小作者能在这条公式上更上一层楼,在解析文意的基础上,以他们小小的年龄,稚嫩的心灵透视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实在是难能可贵。(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全球汉语教学市场巨大 (9-15)
·参与子女教育:华人家长与老师沟通至关重要 (9-15)
·大马官员:华文独中为发展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9-15)
·推动华教发展:大马砂捞越留华同学会成立 (9-15)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9-15)
更多...
 
·日本企业对精通中文人才趋之若鹜 
·刘泽彭:中国热为全球华文媒体带来历史机遇 
·推广华文教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重要使命 
·中文列大学预科学分:美众多高中愿开中文课 
·推动华文教育 日本新华侨提案中国人大 
更多...
 
·第二届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
·第四届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
·全美中文学校协会(CSAUS)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
更多...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北京华文学院、中国侨网 联合主办,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35号 邮编:100037 电话:88387449 Email: clef@clef.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