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我生命的源泉
——访旅美华人画家李燕睎
1999年底,美籍华人画家李燕睎女士在福州于山画院举办了个人画展——《牡丹世界》,省垣的许多美术好者为她用独特的中西结合的画技画出的惟妙惟肖的牡丹所倾倒。2004年金秋,李燕睎又在福建省美术馆举办了《李燕睎抽象画展》,观众在她的彩飞色舞中,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和奇幻的想象。 既擅长中国画的深沉生动,又精于西洋画的逼真艳丽;既工于具象,又善于抽象。这就是李燕睎,中外画坛上的传奇女子。 阳春三月的一天,记者叩响李燕睎在福州购置的寓所,房门开启,热情、爽朗迎面而来。女画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不修边幅的艺术家形象,淡妆素雅。她领着记者参观了四壁挂满画作、四处堆着画架、画框,但毫不凌乱的工作室后,披上一条自己手绘牡丹披肩,在客厅里接受记者采访。 话题就从她肩上的这条牡丹披肩展开。 李燕睎祖籍福州长乐,出生于台湾,自幼喜欢画画。及长,拜台湾国画大师胡克敏为师,胡克敏以画牡丹见长,有“胡牡丹”之誉,李燕睎也因此与牡丹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李燕睎移居美国,初来乍到,又拖家带口,生活之艰辛难以言喻,但她没有放弃对绘画的追求。经人引荐,她又师从旅美国画大师傅狷夫、侯北人,画技大进,笔下的牡丹摇曳生辉、多姿多彩。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自己的衣领、衣袖上绘上了紫的、红的、黄的牡丹,大受人们赞赏。她因此受到启发,购进了一批T恤、衬衣、帽子,在上面画上各式各样的牡丹,于是,这批衣帽便价格不菲,被人抢购一空。 美国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艺术节,李燕睎就在这些艺术节展会上,租一个摊位,卖起自己的手绘服饰。她还现场作画,现画现卖,美国人把她的摊位围了个水泄不通。 很快,李燕睎的手绘服饰闻名遐迩,许多厂商向她下订单。于是,她在加州创办了艺术工作坊,专事服饰绘画,生意兴隆。 服饰绘画的成功,使李燕睎走出了窘迫的生活,她可以从容不迫地徜徉在绘画的王国中。为交流画技,结识更多的旅美华人画家,李燕睎在旧金山创办了一家中国画廊。紫色是李燕睎最为喜爱的颜色,她笔下的紫牡丹娇艳动人,她给这家画廊取名“紫晴园”。“紫晴园的创立,结束了我画匠生涯,我可以专心致志地痴迷于我的牡丹、我的事业了。”李燕睎对记者说。“绘画是我生命的源泉,我知道,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息地追求,我的生命之源才能不停地奔涌。”在痴迷和磨砺下,李燕睎的画技炉火纯青,她笔下的牡丹“光彩照人,清丽神确”,“牡丹皇后”的赞誉不胫而走,传遍全美。 1995年李燕睎应中国文化部及“牡丹花都”洛阳市政府的邀请,携她的牡丹图参加牡丹绘画大展,并获得大奖,成为获得奖项的唯一的海外华人画家。展后,李燕睎走遍洛阳及其他牡丹胜地,临摹了许多名贵的牡丹,还结识了不少著名画家。 洛阳之行使李燕睎的绘画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她绘出的牡丹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她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及中国台湾多次举办牡丹画展,好评如潮,中国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徐善对李燕睎的评价极有见地:“对于中国画的传统她会择其优而抓住不放,对于西洋画的精华她从来是适我者‘拿来’,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李燕睎牡丹画现今的成就。” 2003年,李燕睎来到中国美术院油画院进修,这次学习,使她的艺术风格逐渐由具像转向抽象,于是又有了2004年金秋在福建省美术馆的《李燕睎抽象画展》。福建省美术界对她的抽象画赞赏有加,有的画作被省美术馆收藏。 记者询及为什么要改具象为抽象,李燕睎答道:“艺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活力。”年逾半百的她,对艺术仍有如此认识,不禁令记者肃然起敬。 李燕睎虽出生于台湾,后又移居美国,但对家乡一往情深,一口流利的福州方言,足见她“恋乡情结”有多重。她现在受聘于福州画院、长院画院、旗山书画院画师,一年中她有一半时间在福州,平时画画、会友、旅游,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今后的路正长,我要不停地学,不停地画,妆扮社会,色丽人生。”握别记者时,李燕睎如是说。(来源/福建侨报,记者/黄意华)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