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存汉:“不名则名”
在长乐市猴屿村后面的屏山上,有一块岩石,石缝中奇异地长出两株大树,在枝叶披纷的石壁上刻有“一岩两树,同根并茂”大字,遒劲有力,红漆点染,闪光夺目,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奇观。20世纪80年代中期,猴屿村与猴屿张村之间曾有小小芥蒂,常因某些小事引起磨擦,深爱家乡的港胞郑存汉先生为促使两村团结,就巧借这一石两树的奇景,出此佳句,并请书法家沈觐寿先生题写镌刻在岩上,寄托了存汉先生与侨胞们爱国爱乡的热切之心,表达了猴屿两村乡亲世代团结向上、共同发展的愿望,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存汉先生由此高兴地对我说:“中华优秀文化,是世世代代先人创造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言简意赅,振聋发聩,是风吹不断、雨打不碎的纽带,把华夏子孙的心连在一起。” 存汉先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一往情深,他是香港伟中行暨美达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创业成就颇著的实业家。在繁忙地兴办实业的同时,他一直挤时间阅读关于人生修养的书和中国文化典藉,背诵了不少诗词和楹联中寓意深长、富有哲理的诗句和格言。当他去祖国各地时,听说那里有什么好对联,他就会不顾旅途辛劳辗转去观赏,并用心地把它记录下来或背诵下来。 存汉先生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家乡猴屿度过的,20世纪60年代初高中还未毕业就赴港定居,历尽人世艰辛。他事业有成后,人在香江,心系桑梓,不断地为家乡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他不仅为家乡修水库、装自来水、筑公路、建文化宫尽一份心力,而且更致力于促进家乡和长乐市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1985年他与旅美乡亲一道,发起并捐资建设猴屿华侨学校和幼儿园,连续数年不间断地返乡操持建校工程,落成后个人又出资购置花木绿化校园并雇人养护…… ——长乐华侨中学1979年复办后,存汉先生应市政府聘请担任校董会名誉董事长,为了不负重托,将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的华侨中学”,20多年来,他殚精竭虑,坚持不懈地做了大量工作,感人至深。每逢教师节,他都不忘致电祝贺,寄赠慰问金。1999—2000年两个学年,侨中的中考与高考成绩优异,他欣然邀请10名优秀教师来港考察度假,以作鼓励;接着,设立“存汉教学奖”,每年对1—3名有突出贡献的老师给予奖励。他多方联络美国、新加坡等地侨领,筹集资金兴建校科学馆;独资捐建花岗石校门,并婉谢“碑记留名”的建议。为了让侨中有宽裕的校园环境,他与在港政协委员联名向市政府建言增批土地,以适应发展需要;广育英才,资助贫困学生。侨中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不支而致辍学,他怀着爱心,联络海外的侨胞共同捐资帮助贫困生,今年又与其他6位侨胞发起成立香港思贤教育基金会,他担任会长,每年资助贫困生20人。 存汉先生就是这样把衷心拥护国家的科教兴国方针变成扎扎实实的行动,把自己所顽强拼搏从实业上得来的收获,取出部分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他在猴屿乡的老屋年久失修,至今未予修膳。 他是一位实业家,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他现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执委、香港福州十邑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也是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总财政,并是福州市工商联常委、福州市政协委员、长乐市政协委员、长乐市华侨中学名誉董事长、长乐市侨联名誉主席,在本省及北京、上海、常州等地投资兴办企业。前不久,他在北京受到中央领导贾庆林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但是,他从不张扬自己,总是怀着一颗平常心,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不向名誉地位伸手,不会为了扬名才去做事,他向冰心文学馆建设捐资,不向别人谈起,他为香港抱病在身、奋笔写诗的诗人丁岸出资出版诗集,也不声不响。有个知名人士特地书写一幅“不名则名”的条幅送给他,意思是他从不想出名,但好事做多了,也就自然地被人认可,有了好名声了。对此他淡淡地说:“这是为人应有的品质啊!”(林德冠)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