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园情——记新加坡乡贤王水九哲嗣王汉章
文/吴翠蓉
第一次见到王汉章先生是2000年秋,汉章先生魁梧的身材和具有军人威严的气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尔后他又带团来博物馆参观,多次晤面但总是来去匆匆,未能细谈。进一步了解他是在今年初,我随市侨联征集资料团赴马来西亚,返程时途经新加坡。1月9日上午,王汉章先生特意到马来西亚新山市迎接我们,以后两天他都陪我们拜访刘抗先生,参观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华裔馆、新加坡王氏宗祠、圣淘沙蜡像馆等,行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周密,使我们在短短的一天半里既联络了乡亲又参观了名胜。尽管他早出晚归地陪我们,但还是那么精神抖擞,谈吐中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常令人捧腹大笑,忘掉了旅途的疲劳。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新一代华裔秉承老一辈华侨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厚爱,同时又觉得他们接受了比前辈更好的教育,具备良好的素质。 汉章先生是王水九老先生的二公子,1953年出生于新加坡,中学毕业并服完国民兵役后赴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深造,攻读工商管理和会计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学成后回新加坡,在银行供职4年有余,而后与兄长汉楠一道襄助父亲管理业务,任新加坡王水九(控股)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王水九建筑私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昆仲配合默契、运筹帷幄,事业如日中天,业务遍布东南亚和美国等地。 王汉章的父亲王水九先生1917年出生于惠安埔殊村农民家庭,早年家境贫寒,童年辍学从工。弱冠时,被迫只身南渡新加坡谋生,他凭着一手精巧的好工艺,几经奋斗,事业有成。30岁时创办了王水九建筑公司,随着事业不断拓展,终于执新加坡建筑行业之牛耳。并积极参与新加坡王氏宗亲会和惠安公会活动,服务社会。 王水九先生身居异域,心系家邦,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他百感交集。他认为,惠安是闻名遐迩的建筑之乡,拥有数十万计的建筑工匠,但具有建筑专业理论知识者匮乏,于是便萌发了创办一所培养造就建筑专业人才学校的愿望。几经筹划,1984年,王水九先生独资兴建了以其父亲名字命名的开成职业学校,如今该校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从此,王老先生伉俪每年都返里,关心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直至1987年秋,汉章先生跟随父母第一次回到家乡,参加崇武古城建城600周年纪念活动和开成职业学校落成典礼时,他和兄长及姐妹才理解父母亲的家乡情结。 王汉章先生虽然生于新加坡、长于新加坡,但从小受过华文教育,特别是父母亲勤劳朴实、急公尚义的传统美德和热爱故园的情愫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田,此时,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像磁铁一般把他深深吸引。从此,他几乎每年都回到祖籍国和家乡,或者携带妻子儿女,或者率其家族游览名山大川,寻根谒祖,增进乡谊。为追根溯源,弘扬祖德,他还率新加坡王氏宗亲到山西省太原拜谒晋祠。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多次组织新加坡惠安后裔到中国探亲与观光,以此增进他们对祖籍国的了解和感情,让老一辈恋祖爱乡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1994年8月,王老先生不幸逝世,汉章先生继承父志,出任开成学校董事长,在其父捐资1100多万元的基础上,为学校修路、建运动场、施工馆和实验楼等,至今捐资开成学校、埔殊小学款项已达850万元。为了支持开成学校继续发展,汉章先生于1996年在厦门投资500多万元,兴办厦门新鹭紧固件有限公司,并将所得利润捐与开成学校作为王水九奖教奖学金等费用,与此同时,他还捐资创办集美大学王水九英语活动基金,捐助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和市政协大楼。 与王汉章先生接触过程中,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全家几十口人,除不在新之外,几十年来都保持每周团聚一次。”“全家和睦,阖家欢乐”是中国人在节日和信函中的美好祝词,只有在传统的节日里全家才难得一聚,而这种传统能在新加坡的华人家庭、特别是第二代华裔中如此完整地保持下来,怎不令我羡慕。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在王汉章先生的身上也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其父挚友、开成学校建校功臣、原惠安侨联副主席谢良顺先生在重病期间,汉章先生每次来中国都会到病榻前慰问和探望,当他在厦门惊闻谢先生病逝噩耗时,随即让他太太专程从新加坡赶来一同为谢老送行,表达了全家对谢老深深的哀思和敬意。 王汉章先生为开成学校的发展壮大殚精竭虑。中国抗“非典”期间,他频频打电话了解泉州和家乡、学校的情况,7月中旬,他专程返里,主持召开学校董事会,尔后又拜会惠安县领导和市侨联同仁,共商开成学校的发展大计。汉章先生热心社会公益的赤子情怀,赢得社会各界赞誉,受到各级政府的肯定和褒奖。 王汉章先生致力敦亲睦族,造福社群,已蝉联两届新加坡惠安公会会长,现任新加坡王氏慈善(开闽公司)信托人、新加坡太原王氏教育信托基金信托人、新加坡太原王氏公会第一副会长,还担任福建省侨联顾问、泉州市侨联名誉主席。王汉章先生时刻关心新加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祖籍国的进步与发展,深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福建侨联网)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