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祖归乡 轮椅之旅——访晋江旅外侨胞李国箴
福建侨报 许田夫 陈添地
10月14日,年已92岁高龄的旅外侨胞李国箴,在3位私人医生的随侍下,坐着轮椅回到家乡。记者在他下榻的泉州华侨大厦拜访了他。 李国箴此次回乡,偕夫人许美真,率胞弟李木杉、李栋松,三妹李文碧、四妹李淑敏及妹夫洪俊秀,六妹李秀暖,长公子李雯生、长媳杨丽英,二公子李霖生、次媳许茉苓,三公子李霁生、三媳侯芬芬,四女儿李玮玮、四婿林礼密等亲属一行19人,是为了主持由他捐资兴建的两大工程落成剪彩:华侨大学“尤梅幼儿园”、晋江金井“晋井村文化活动中心”大楼。 1912年,他出生于晋江金井晋井村一个贫苦农家。少时读了4年半耕半读的私塾,后为生计所迫,于16岁背井离乡,漂洋南渡。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惟一可靠的是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先是进入一家店铺当临时杂工,他晨起扫地,白天在店内做买卖,有时还要出外补货,晚上则整理账薄,每天工作18个小时,还要看老板的阴沉脸。但他不嫌脏累,勤快做事。终以自己的淳朴忠厚、聪明利索,深得老板的赏识。几年后,擢升为该厂会计。尽管收入微薄,但赖以立足,稳定而聊可自食其力。 1939年,他与3个好友商议,创办小厂,分为三股,每股出资500元,开始了惨淡而艰苦的经营。凭着他的良好信用,当时有两爿铁器厂,均允许他赊欠5000元的货款,还有一间西班牙人开办的铁器店可赊欠2000元,承蒙周边店主信任,累计可暂赊2万多元的货物,几乎可做“免本生意”,这样,他张罗起了店铺来,不愁于手头流动资金的短缺,买卖锌板、铁条、钉子等建材。几年省吃俭用,集腑成裘,加上熟谙木材加工各道工序,自立门户,创办小型木材厂,加工成木板出售,进而承包开发原始山林,木板厂多达7间,每处占地15亩多,规模日扩,斩获日多,又创办糖果厂,经营钢铁建材商店,业务扩展至捕鱼、房屋建造、码头公路施工等。 事业有成后,他于1983年回乡,年逾古稀之年的他,了解到家乡文教事业贫血缺氧,遂捐资近百万元人民币,在华侨大学兴建一座用其父命名的“李回咜体育馆”,这是华侨大学创办以来接受海外侨胞建造校舍第一笔个人大额捐款,先河既开,在校内外轰动一时,师生备受鼓舞。2001年,他又捐资200万元人民币,为华侨大学兴建“尤梅幼儿园”,以纪念其母。支持该幼儿园迁址重建,位于华大新南小区内的新幼儿园占地10亩,建筑面积4078平方米。2002年,捐资120万元人民币,在家乡金井兴建“晋井村文化活动中心大楼”,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别墅式主体大楼为3层框架楼房,造型新颖,雄伟壮观。内设晋井村侨史展览室、图书室、健身室、文娱活动室等,为村民提供一个集教育、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公益场所。在晋井乡村道路旁建造两座凉亭,一为纪念其祖母许片,一为纪念其岳父母许书札施荷险,让过往村民有个避雨歇脚、纳凉喘气的优雅去处。此外,国箴对石圳中学、晋井小学、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等,亦有贡献。 1998年起,李国箴先生,还在居住国设立“李国箴许美真教育基金会”,存本取息,从每年奖助70名中小学生,到现在奖助160名,小学生每人6000元,中学生每人8000元,发放当地货币110多万元。 年华易老,尽管已是92岁,曾患中风3次,但仍是很有神采。忆起童年时,国箴一脸兴奋,犹记得念私塾时,老师让他对对子,他在班里智夺头筹,获教师物质奖励。他自豪于自己有超常的记忆力。至今能历历数出这一辈子至今已回乡7趟:自1928年离乡南渡,1932年第一次回乡算起。其父让他炼脚板,走村串户,投递侨信,当时一天要往返分发散居钞岱、南埕、坑尾、棣边、茂下、溜江等村落的五、六处侨信,跋涉20多公里,赚取1.1元。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蹦蹦跳跳的毛头小孩,饱沐蕉风椰雨,而今鬓发如雪,腿脚倚杖,行动不便。但乡心不改,乡情炽炽。慷慨捐出养本之本,造福家乡。他笑着说,今健在的8个兄弟,总岁数达648岁,可谓长寿望族。仁者寿,善者吉,我祝愿他老人家健康臻于人瑞。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