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华慈善家林鉴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缅甸首都仰光,有一位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的社会慈善家,他先后捐献巨资,在仰光、曼德勒新建老人院2所,中、小学3所,观音寺1座,向仰光医院捐赠救护车3部,向仰光大金塔捐献黄金68市斤,得到第二故乡居民的爱戴,为福建华侨华人争得了荣誉。他就是祖籍泉州南安的旅缅华人企业家、缅甸华商商会顾问、缅甸福建同乡总会名誉会长林鉴生先生。 林鉴生,缅名于登温,祖籍南安市梅山镇坂林,林鉴生的父母早年南渡缅甸谋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林昌居带着即将分娩的妻子于1942年5月中旬逃难回国,林鉴生就降生于逃难的途中。林鉴生在家乡南安的梅山坂林读了二年小学后,于1950年又随父母重返缅甸,先后在卑谬甘马坡和仰光九文台华文学校念书,高中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5年华文学校被关闭,林鉴生只好弃教从商。他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由于经营得法,从小本生意逐渐发展到大宗经营轮胎、汽车和电器,开始跨进了国际贸易的行列。1990年,缅甸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林鉴生抓住机遇,先后组建“瑞丹伦国际贸易公司”和“金刚胜利企业有限公司”,大批招聘员工,除继续经营轮胎、汽车和电器外,对外代理泰国象牌水泥在缅甸的总经销,对内向地方政府承包兴建水坝、水库,开筑公路、修建机场、开采矿产以及农业开发等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拥有员工1000多人,成为资力较为雄厚的企业家和缅华商界的后起之秀。 林鉴生事业有成后,不忘回报社会。当他得知缅甸社会仍有部分无所依靠的孤寡老人晚年生活十分凄凉时,萌生了创办老人院的想法,收容孤寡无依老人,让他们能够安度晚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于1999年初在仰光市郊海港开发区兴建一所占地33市亩、建筑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耗资缅币1.6亿元(折合人民币800多万元)的老人院;2000年夏,又在缅甸古都曼德勒郊区续建占地46市亩、建筑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耗资缅币1.5亿元的第二所老人院;这两所老人院已先后于2000年10月和2001年夏落成,院里除各设置100张床位外,还分别设立医疗室、电视放映室、院民活动室设施,还配有救护车辆以及一切生活用具等,是东南亚国家中规模相当、环境优美、设备齐全、堪称一流的老人院之一。现已有190多个70岁以上孤寡无依的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为使这两所老人院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林鉴生的带动和各界人士的关心下已先后募集缅币6000多万元,分别建立老人院福利基金会。 在教育卫生事业方面,林鉴生先生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先后捐资在缅甸新建中学2所、小学1所。仰光郊区有个叫坦坡的地方(泉州籍华侨多居于此),原来没有中学,为了解决学生上学难,林鉴生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利用原有破旧的小学校址(面积6.5市亩),翻建一座3层的教学大楼,建筑面积达4500多平方米的中学,除用于基建费用缅币1.3亿元(折合人民币近700万元)外,还购置了成套电脑教学设备,工程已于2000年春交付使用,目前已有500多名学生在这里就读。在这之前,林鉴生于1998年向仰光医院捐赠救护车辆3部,支持医疗事业的发展。 缅甸堪称佛国,庙宇寺院、金字佛塔林立,早已成为佛教信徒的林鉴生对缅甸的佛教事业也十分关心,除独资捐献缅币8000万(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在南暹珊邦班新建一座观音寺外,还主动捐献黄金68市斤供修复仰光大金塔之用,受到了缅甸人民和佛教界的赞誉。 此外,林鉴生对缅甸的华侨华人社团也是关心备至,他除积极参与社团的各种活动外,在经济上也给予一定资助,单2000年初在重修华商商会和新建福建同乡总会会所期间,林鉴生就分别捐资400万和500万缅币。 林鉴生先生对缅甸的经济建设和市场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深得人们的好评,缅甸政府领导人也曾多次莅临他创办的企业和捐资兴建的学校、老人院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亲自授予荣誉匾额。林鉴生的事迹也由新闻界编著成书,以示褒扬。(福建侨报,吴灿辉)
|
|
公共页右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