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人物聚焦


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创会会长施展望

2002年3月26日

shizhanwang.jpg


    1994年,他在香港发起成立“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并成为该会创会会长。
    
    1996年,他获选香港第24届“十大杰出青年”。
    
    1999年4月20日,他就任1999-2000年度香港保良局局长。
    
    他是百营(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他旗下的企业遍及中国、美国、德国及日本,业务包括地产、股票、金融、财务、通讯服务、机械制造等……
    
    他就是香港福建同乡会第十七届理事长施展望。
    
    1956年6月23日,施展望出生于福建晋江龙湖的普通人家。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十五日,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他的父母盼着小儿子的降生能给全家带来希望,更期盼这个合时出世的儿子日后能干出一番大事来,于是就取名——展望。
    
    5岁那年,他的母亲带着小展望移居香港,与在港谋生的父亲团聚。
    
    小学三、四年级,他和班里的同学一样,希望长大以后当个医生、工程师;上中学以后,他的理想变了。他觉得,就是当了一个成功的医生或工程师,还是做不了太多的事。他希望当个有出色的企业家。
    
    中学毕业后,他的这种信念愈发愈强烈。开始涉足社会,虽说他从最底层做起;从事贸易,凡事十分卖力。可是,尽管百般努力,最终还是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他失望了。
    
    四年的打工生涯使他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要当一个叱咤商界的企业家,必须自己当老板。哪怕开始时是个不起眼的小老板。
    
    1978年,20刚出头的施展望用历年打工积攒的3万元,办起“百营公司”,起名含意即什么都干。百营公司最初经营照相器材贸易。
    
    1980年,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南韩急需原煤,韩国政府甚至派遣专人前来洽谈。施展望一口应允。凭借他的良好关系,如期将山西原煤运售南韩,轻而易举地赚到了第一个100万。就这样他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当时他才24岁。
    
    随后,百营公司的贸易范围扩展到钢材、土产、粮油食品、医药、化工以及一般百货商品。施展望不失时机地把欧、美和印度、日本等的钢材原料,把独联体、东欧各国的钢材制品销往中国及东南亚,年贸易额就高达10亿港元。同时,百营代理美国“OAK”空调器生产设备,目前中国大陆百分之八十的空调生产线,是百营代理进口的。他把赚来的第一个100万用来购置面积逾千呎的办公楼;第二年再扩大成2000呎,现在发展到信德中心26楼的13000余呎,还不包括附属的十几家企业的百营集团的办公楼。
    
    百营的贸易生意愈做愈大,种类多不胜数,然而施展望并不满足,他在寻求重大的投资领域,将单一贸易业务推向多元化发展。
    
    1985年,开始涉足房地产,参与香港与内地的地产物业投资市场;1988年“百营(证券)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股票、证券业务;1989年成立“百营电业有限公司”,代理美国和意大利的家电用器;1993年成立“泛亚船务有限公司”,此外还代理保险及广告业务等等。1997年,百营还投资3000万元,从意大利、台湾引进的集成材(指接板)生产线及木材加工全套设备,在福建省三明尤溪西滨开发区兴建尤溪百营木业公司。2001年,该公司先后在福州和厦门设立了办事处,目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美国、德国、法国等世界各地。
    
    谈到创业和发展,施展望不能否认机遇对营商的重要性。他深有感触地说:“创业伊始,最幸运的是我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他认为勤奋和诚信是事业成功的两大要素。他说:“若要成功,就要进取奋斗;若要财富,就要辛勤耕耘。”
    
    在不断拓展投资领域同时,亦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鉴于年轻时没有机会上大学,面对日益庞大、方兴未艾的事业和经济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需要充实和武装自己,需要重新塑造自我。他狠下决心远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到大洋彼岸攻读行政管理课程,吸取全球工商业最发达国家的养份和精髓的三年,也是他凭着敏锐的生意触觉捕捉稍纵即逝的商业良机的三年。学有所成的他并不感到满足,回港以后,仍安排时间继续到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进修。
    
    施展望十分认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包括孝顺父母、爱惜员工及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他不仅是个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也是一个热心各项慈善事业的社会活动家。在香港和国内的社会团体中,他有40多个的头衔和10多个名誉职务。
    
    当他得知内地贫困地区的一些孩子因经济拮据缴不起一学期30元的书本费而含泪辍学时,当他亲眼见到一些营养不良的小孩,拖着绳子绑起的破“人”字拖鞋上学的情景时,他深深震惊,即产生筹建希望工程基金会的想法,以此为祖国、为家乡培养21世纪的人才。
    
    于是,施展望就同许奇锋、施建新、肖寒、邱祥坤、郭国耀、陈进强等一批香港闽籍中青年企业家共同发起,于1994年组成“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于是有了基金会刚开始时“七君子”的佳话。他们对筹到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尽量用到刀刃上——援建的希望工程项目。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对非慈善性的开支一分也不能付出;每到一处,参加希望工程各种奠基剪彩活动,其费用先由基金会随行秘书与酒店结账,尔后再由各人分摊开销,不给当地政府增加负担。
    
    共同的爱心和责任感,令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在港埠社会越来越焕发出其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体会到:该基金会只图付出,不求回报,是个为国家、为社会办大好事的慈善组织,众人拾柴火焰高,使之冲破千难万苦。来势凶悍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没有摧垮他们捐办希望小学的既定方向和意志热情。1998年香港遭遇了东南亚金融风暴,但在这一年里,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不仅落实了大部分许诺的捐款,还筹得善款300万元,其感召力还引来了一位香港出租车司机的临终重托。出租车司机黄玉祥有感于尝尽没受过教育的苦,在身患绝症时,听说希望工程基金会的义举,毅然决定捐出其所有遗产96万港元,指定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为遗嘱的惟一受益人。
    
    至2001年,福建省建设希望小学250多所,其中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在省内捐建的希望小学有50所。香港福建希望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加盟基金会的人员已扩增至100多人,这些成员90%为全国各地政协委员,旅港的福建政协委员大半数加入了这个造福学子的行列,可谓人才济济,最年轻的董事为29岁的三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景源先生。基金会成员有的是香港上市公司老板,如运盛(中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数码世界有限公司、兴港集团有限公司、恒发世纪控股有限公司等近10家公司。据不完全统计,基金会成员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额已超过亿元,他们在福建的投资额达到几十亿元,在中国内地其他地方投资超过百亿元。参与其中的人们众志合一,凝成了一种向心力,一种团队精神,使善举工作越做越多,越做越广。
    
    谈到发起创立的“香港福建希望工程基金会”时,施展望说,只要为社会做有益的事,生活才会过得充实。这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他说,“祖国”这个概念对於在香港成长的年轻一代是很薄弱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亦给香港注入了新动力。而“希望工程”给了我们接近祖国、认识祖国、了解祖国的机会,使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为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回馈祖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是科学发展的根基,“希望工程”又是为平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以经济与精神上的支持,这是千秋功业,造福桑梓的好事。1996年5月,施展望捐资二百万元兴建的福建中医学院海外学生公寓。在谈到这笔捐资时,他笑说自己一向很有眼光,这几年吸引了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学习。“我一直看好中国内地的中医中药发展前景。事实证明,中医中药的发展前景无可限量。目前,特区政府正在加紧筹划兴建中药港,而培养人才成了关键的一环,所以能得到福建省地方领导的支持,第一时间建起福建中医学院海外学生公寓,让留学生好好学习,确是一件好事。”
    
    至1998年,施展望用于慈善公益事业的捐资就超过2000万元。这并非小数目,但他说:过去我一无所有,今天我所拥有的一切是从哪是来的,还不是社会给予我的。所以,不论过去,甚至将来,我都崇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我想,人生的重大使命和重要意义恐怕莫过于此吧。
    
    作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施展望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积极为福建的发展献策出力。他围绕福建省的工作中心和重点以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以提案的形式履行职能,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据悉,在最近召开的福建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施展望的《建议成立非牟利慈善机构》被评选为1999至2001年度的优秀提案,受到了表彰。
    
    2002年3月23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在香港福建同乡会成立六十三周年暨第十七届理监事就职礼上,新任理事长施展望致词时表示:面对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大好形势,本届理监事会将继续履行联络乡谊,服务社会的宗旨,继续高举爱国爱港爱乡的旗帜。为香港社会的稳定繁荣,多作奉献再创辉煌。今届理监事会视“福泽长幼建设香港”为当仁不让的社会责任。
    
    他说:要继续办好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增强年轻一代的生存竞争能力,积极为乡亲创造就业机会,要办好中医医疗所,提供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好为老中青幼服务,为乡亲多添福祉,多做善事。要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加强联络沟通,积极支持特区政府施政及行政长官董建华的工作,要积极叁与香港社区活动,加强与兄弟社团的联谊;要大力发展新会员,积极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把香港福建同乡会办成一个朝气蓬勃,兴旺发达的社团组织。(福建侨联网)
    


 

公共页右边
 
·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也是一条强国之路 (7-27)
·教育为根本 创新求发展 (7-19)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中华文化 (6-15)
·语言搭桥 文化存根 (6-10)
·发挥华裔新生代作用为中国发展做贡献 (5-18)
更多...
 
·洒向人间都是爱 惠泽江西情更浓 (8-11)
·福建惠安侨乡屿头村旅外乡贤兴学记 (7-18)
·澳门老人情系四川贫困孩子 (7-14)
·爱国侨领萧畹香小山村办学吸引千余山娃求学 (7-14)
·桂籍华人成立超:离乡离土不离根 (7-14)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rw@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