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人物聚焦


刘亚洲:爱国忘家的侨领

2002年4月26日

    刘南简
    
    提起大埔县,不管有无到过该地,熟悉她的人都说:那是一个侨胞众多的侨乡。是的,大埔不仅侨胞众多,而且人才辈出,侨领众多。星洲南洋客总领导层中,埔籍人士曾一度超过半数。至于蜚声海内外的烟台张裕酿酒公司创始人张肇雪(弼士,印尼华侨)、慈善百岁老人肖畹香、青年实业家姚美良、塑胶大王田家炳及埔裔政治家李光耀、李显龙父子等,更是人人皆知。但本文所要介绍的,则是已故旅印尼印侨领——我的大伯刘亚洲。
    
    伯父刘清坤,字亚洲,民国元年出生于故乡大埔大麻中兰乡。由于家贫,三餐难以为继,伯父曾一度被卖。因其出生时听信算命先生传言,邻村弓州同姓宗亲立即声明,好仔不外卖,言下之意不准卖给别人,因为我祖上由兴宁迁该村再迁现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提醒家人,结果伯父仅卖一半身份给同宗印尼华侨刘宽禄作养子,并取名刘应周。
    
    十三岁那年,伯父携何氏夫人抵荷属巴达维亚(现雅加达)谋生。时我三个叔祖父均在井里汶,经营木薯粉加工厂及亚弄店,生意兴隆。伯父天资聪颖,很快就将生意扩展到巴城山顶、尖尾市、万隆等。旧时客家人一旦发达便回故乡买田造屋。叔祖父在回乡兴建振安居时,便把生意全权交付他打理。经伯父精心经营,遂成一代富翁。我家祖上曾习武功,主持公道,打抱不平。邻人兄弟因盖房相争.其弟已被兄捆绑,我祖上主持公道,并让出一块地皮给他们,让兄弟各建一大房屋,结果裔孙相安无事。叔祖刘崇照自印尼归来,亦曾成功地劝解正持械相斗的邻村刘、郭两个家族。伯父秉承这一美德,致富后热心公益,成为一代侨领。
    
    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这是亚非国家的一次团结盛会。美蒋反动势力千方百计进行破坏,制定了暗杀周恩来的计划。蒋帮情报局谷正伦还策划了飞机爆炸事件,使中共代表团承租的印度籍克什米尔号飞机在太平洋上空炸毁,周总理因行程更改而幸免遇难。伯父为总理的安全担心,积极与大使馆配合,与广东兴宁籍侨领一道,组织了500人的华侨青年敢死队,并精心挑选了为周总理开车的司机与厨师。在伯父的要求下,武艺出众、智勇双全的刘南演兄担任敢死队队长,为周总理的安全,为亚非会议成功作出了贡献。据说周总理在此次会上接见伯父时,曾和他连干三杯酒以示感谢。现代历史教科书中有这样的评价:“美帝国主义的暴行。激起华侨愤怒,自发组织起来保卫局总理。亚非会议为新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后来印尼时局变化,伯父受到冲击。部分员工被接回国,分别安排到福建崇安县、广东英德县及广州郊县华侨农场。70年代中期,伯父辗转多国,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入住中山医学院治病一个半月之久。当时广州郊县华侨农场的印尼归侨纷纷前往探望。
    
    伯父热心公益,爱国忘家。七十年代中,他辗转台、韩、目等多国回到故乡。抵乡前几天,时大埔负责侨务工作的人士通知我们村人打扫卫生做好准备,并顺口流露一句:解放以来大埔华侨从未有过一次性通过银行汇那么多款的侨领,据说总数达230余万。按理说至亲应能分到不少钱,何况当时大家特别穷。那时他带回的电视收不到图像,收录机购不到唱片,摩托车因无公路不便使用,而且家里还没通电。他却把巨额款项汇到广州,摩托车、电视机、收录机、全自动照相机等全部运回广州,捐给了政府。他给我们每户仅发100元生活费,同时给村里的码头一次性捐款2万余元。后来我村码头成为韩江中上游最先建成的水泥码头之一。
    
    伯父是为人敬仰的华侨。1984年,他因病两次赴星洲开刀。为不影响叔侄亲友们的商务,他宁愿住旅馆也不打扰乡亲们。南洋客总名誉会长、茶阳(大埔)会馆名誉主席、南洋客属总会刘氏公会福利院主任、我堂兄刘南相闻讯后多次劝说,他才入住堂兄私宅荣华花园。伯父虽为本人至亲,对我等亲属的接济几乎为零,而对公益却一掷千金。相反堂兄对我接济还多一些。
    
    1994年伯父病故,挽联中有几句是这样写出:“爱国忘家堪称奇,埔邑侨贤天下知;万隆华侨今犹记,天天保卫周总理。”他爱国而忘却家人,“天天”则是万隆会议时南演见所打理的饭店名,厨师、司机均出自该店。这挽联可以说是伯父一生之真实写照。记得小时不少华侨回乡路过我家,当他们听说这便是伯父之故居及亲眷时,看到我们家贫困之境况,都无不吃惊,所以对他爱国忘家行为了解问深。
    
    伯父虽对我们无资助,但他的爱国深情以及无私奉献,永远值得我铭记。(原载《粤北乡情》2002年第一期)
    
    

 

公共页右边
 
·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也是一条强国之路 (7-27)
·教育为根本 创新求发展 (7-19)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传承中华文化 (6-15)
·语言搭桥 文化存根 (6-10)
·发挥华裔新生代作用为中国发展做贡献 (5-18)
更多...
 
·洒向人间都是爱 惠泽江西情更浓 (8-11)
·福建惠安侨乡屿头村旅外乡贤兴学记 (7-18)
·澳门老人情系四川贫困孩子 (7-14)
·爱国侨领萧畹香小山村办学吸引千余山娃求学 (7-14)
·桂籍华人成立超:离乡离土不离根 (7-14)
更多...
 
无标题文档
栏目信箱:rw@chinaqw.com
中国侨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