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老厝“将军第”
漳州市长泰县坂里乡新春村,出了一位华侨抗日英雄——汤龙飞将军。在日军侵略印尼望加锡时,他带领民众拿起武器战斗,被俘后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名扬海内外。
将军的民族情怀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脉相承。从其父汤河清,到其后裔,这种精神在汤家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近日,笔者走访了汤龙飞将军在家乡的百年老厝——“将军第”,探询汤家三代人的传奇。
新春村,旧称春芳社,汤氏宗族聚居于此。近代来,不少汤氏乡亲漂洋过海,在海外创下了一份份骄人的基业。当时长泰传一谣:“春芳一碗汤,江都一尾鲢(连)”,足见新春汤氏宗族之兴盛。
“将军第”见证了这份辉煌。宅第位于下新厝46号,呈“同”字形平房结构,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据说花了10多万大洋才落成。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共有34间房,9间厅,10个天井。大门前分内、外砖埕两个,内埕有一口水井,埕前建有2米高的围墙;外埕凿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栽种莲花。
“将军第”古色古香。中厅屋脊属宫殿式飞檐造型,龙蟠凤翔,颇为壮观。大厅典雅庄重,厅中摆着圆桌、靠背椅,两旁还摆着茶几小卧床椅等,皆用大理石套檀香木花雕制成,别致珍贵。
侨领望加锡
官封甲必丹

华侨领袖汤河清
“将军第”的主人是旅居印尼的华侨汤河清先生。如今,在大厅堂后侧的屏风处,就悬挂着汤河清及其子汤龙飞的遗照,父子俩气宇轩昂,十分威武。
汤河清,又名汤仙槎、乳名汤渗,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出生,为春芳社汤氏第16世裔孙。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迫于生计,汤河清远涉重洋,只身到印度尼西亚望加锡埠(现乌戎班塘)谋生。初当小贩,开水产店。以其勤俭、诚实和拼搏精神,汤河清买卖越做越大,创办了规模庞大的商行——“顺源公司”,并在印尼泗水、新加坡等地设立分公司。他还投资航运,购置“顺风号”商轮运货,往返于厦门——印尼之间。
富甲望加锡埠的汤河清不忘故乡同胞,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山西遇特大灾荒,汤河清慷慨赈济1万石谷物及13万元大洋,以解灾民之急。光绪六年,汤河清被清廷赏封为“赏赐花翎副将”头衔,并敕建“将军第”。清廷重臣李鸿章还拜会汤河清,并亲写“将军第”宅名相赠。如今,这三字依然刻于正大门的门楣上。
新春村8组村民、现年78岁的汤福全老人回忆道,听上辈人讲,坂里乡亲去南洋的,都去找汤河清。而凡有汤姓族人出洋皆可免费乘坐“顺风号”,坂里的异姓同乡也可优惠。为追崇先人德泽,加强互助团结,汤河清还与汤文龙、汤重卑等乡亲集资兴建汤氏宗族祠堂,称为“崇本堂”。每年春秋二祭,由素负信望的族人轮流主持祝祀,同时,“崇本堂”又成为故里乡亲的“接待所”,凡到此地谋生的族亲或同乡,皆可在此免费食宿,每人还发给衣裤一套、银元30-50元为生活费,直至找到工作。
由于德高望重,汤河清被推为当地华人、华侨和商界的领袖。印尼望加锡当时为荷兰占领,荷印殖民当局对汤河清的经营能力和号召能力非常器重,便任命他为该地区的行政长官——甲必丹。
济民扬仁德 抗日显气节

抗日英雄汤龙飞
清宣统二年(1910年)汤河清病逝于印尼,享年80岁。其子汤龙飞,袭甲必丹和中国副将职衔。
汤龙飞继承了父业及官爵,也继承了爱国爱乡的美德。他曾从海外汇寄500万盾荷币,救助国内难民,赈务委员会特意制一木制匾额赠送,上书“仁德可风”四个朱红大字,以示表彰。如今此匾依旧高悬于将军第内。
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得逞以后,悍然挥戈南下。未数月,囊括东南亚地区,包括望加锡在内的所有荷兰殖民地尽皆为日寇所侵。1942年,日军进攻望加锡,荷军溃逃。汤龙飞却坚守阵地,率领侨胞奋起反抗日军,终因孤岛无援,寡不敌众,与其5个儿子、1个女婿同时被俘。
汤福全老人介绍道,汤龙飞遇难时他正在望加锡,耳闻了不少当时情况。据老人回忆,汤龙飞被俘后,日军司令部数次劝降汤龙飞,但无论是金钱利诱还是威胁恐吓,汤龙飞都不为所动。汤其搏与汤龙飞交好,冒险不时前往汤家探听消息。一个多月后,汤其搏再一次上门时,汤家人泪流满面地讲:昨天日军叫人送去衣服,估计是凶多吉少了。不久,即传来汤龙飞父子7人同时遇难的噩耗,将军享年70岁。
望加锡收复后,当地政府多方寻找,找到了汤龙飞父子的7人合葬地。重新安葬后,当地政府还为汤龙飞建立纪念碑。碑落成之日,望加锡降半旗致哀。如今,这纪念碑犹在。
祖宅赠小学
桑梓情未了
抗战胜利后,汤龙飞之孙汤仲宣继承祖业,继续经营顺源公司,成为了战后崛起的商界巨子,现已移居荷兰。
世事轮回,“将军第”也几经沧桑。1993年,为支持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汤仲宣毅然决定将22间祖宅捐献政府,作为新春小学的永久校舍,剩下的12间则予嫡亲侄汤重醉、汤亚欣侄女共同居住管理。如今,汤重醉之子、现年47岁的汤阿鱼便住在祖宅里。守望着先人基业。他说,每年汤河清、汤龙飞的祭日及年节时,他都要为先人烧上一炷香,祈愿海外亲人魂兮归来!
如今,“将军第”主建筑物尚保存完好,许多旅居海外的乡亲回祖地谒祖或省亲时,总要到这里缅怀先人业绩。目前,村里正组织维修这座百年老厝,以将汤家心系祖国、外御敌侮的历史见证延续下去。(来源/福建乡音,作者/杨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