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文化在漯河”:打开中华汉字大门
1800多年前,在现在的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许庄村,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文字学家,他就是被后人尊为“文宗字祖”、“五经无双”的许慎。他的以“探究字源、推考形、音、义关系”,自称“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为主要特征的《说文解字》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自《说文解字》刊出,中国的文字从字形、字意到读音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历代启蒙教育和“小学”研究的“标准教材”;一代又一代的专家学者为之穷经皓首、研究不辍。时至今日,这部“博采通人,信而有证”的奇书所确立的“六书”理论,以及部首检字法仍为当代社会所采用。许慎在该书中对文字的作用和意义的概括“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更是为历代文字学家所推崇。 1800多年后的今天,在许慎的故乡漯河市,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双汇、南街村、澳的利等企业和品牌,许慎宾馆、许慎幼儿园、许慎小学、许慎书店等以“许慎”为名字命名的单位和企业更是不胜枚举,许慎的后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以顿嵩元、张汝鲤、陈满仓、潘清江等为代表的当地的许学研究人员更是甘于寂寞,数十年如一日,为许学研究默默地做着工作。在他们的奔走呼吁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许慎纪念馆、《说文解字》碑林、许慎墓的修缮等各项工作相继完成。目前,在漯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为契机,以弘扬许慎文化,打造许慎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许学研究、推广活动正在蓬勃展开。 汉字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丰富、演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加以规范、趋于统一的过程。殷商至西周时期的文字,受着官方的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以及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使通行的文字形体急剧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适时地进行文字的统一工作,使古汉字的发展变化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商鞅变法,曾试图做一些统一文字的工作,但他采取的是行政手段,而且仅仅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史称秦始皇统一文字,但他的“书同文”事实上只是指素与秦文不合者,所谓官方立书,并没有对民间通行的文字起到多大的约束作用。再说秦王朝的统一局面总共不过14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用小篆作为规范统一的字体,事实上不大可能。从实际情况来看,秦书有八体,形体并不统一,这一状况继续波及到古今文字交接过渡的两汉。如出土所见汉初的帛书简策,文字写法仍然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书体结构或袭战国文字遗风,至于《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不可胜数。这说明秦王朝的书同文,对于民间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而汉代文字使用上的混乱状况,则亟待进行统一和规范化的工作。 《说文解字》的出现使无论官方还是民间的汉字书写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使后人有所遵循,得以沿用至今。《说文》广泛搜集了汉隶之前的篆系文字形体,以字形结构分析为主,形、音、义融会贯通。这种正本清源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因而也就容易树立权威性,使人信服,由此确立起规范化的标准和依据。《说文》的字形结构分析首先规范了小篆,从此以后,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可以共同遵循的文字系统,汉字的运用及其发展变化,就纳入了规范化的轨道。 《说文解字》全书共十五卷,一至十四卷为正文,第十五卷为叙和部首,全书说解用字133441字。它不仅是一部文字学大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其价值一是奠定了汉语文字学的基础;二是开创了以部首编纂字典的先例;三是规范了汉文字;四是释读古文字资料的桥梁和钥匙;五是探求古代汉语音韵、词汇的宝库;六是纪录历史文化知识的典藏。 文字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在世界上已知的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木契形文字和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因为种种原因,后来都已失传,因而也导致他们文明发展进程的一度中断。惟有以甲骨文所代表的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历经数千年的深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其中《说文解字》的作用功不可没。 许慎所生活的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曾经留下过前所未有的灿烂辉煌。在那时,中华文明和多民族文化开始进入开放、融合的新时期。一方面来自印度的宗教文化和丝绸之路另一端的西方异域文化进入中国,汉语言吸收了不少来自佛教、西亚国家的词汇;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凭借高度发达的汉字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在东南亚国家乃至世界各文化发达地区,仍然有不少的汉学家在研究汉字、研究汉文化。漯河作为许慎的家乡,历史上曾经为民族主流文化的发展和延续作出过突出的贡献,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今,漯河市的决策者大胆决策,将许慎文化建设作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就不难理解了。(来源:人民网/作者:刘国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