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百年老宅变身侨乡博物馆 串起文旅产业(图)

九江吴家大院内,镬耳屋、高层洋楼、广东特色的木“趟栊”、异域风情的意大利瓷砖……多种元素展示着建筑的中西合璧,让到访者眼前一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个由华侨兴建的大院,曾经作为地方政府驻地。
昨日(12月14日),佛山日报记者寻访发现,这座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宅,在吴家后人委托九江镇政府管理后,修缮一新,成为当地展示侨乡文化、联动文旅产业的桥头堡。在《佛山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出台一周年之际,吴家大院以私产托管的做法也为诸多历史建筑探索活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几经风雨
宅院委托政府代管
1887年,越南华侨吴庚南、吴畅如兄弟经商发财后,衣锦还乡,购置田地,从越南等地运来建筑材料建成吴家大院。当时命名为“吴庚南府第”,后又称“吴慎德堂”。
最初,建成的龙船脊镬耳屋有近十栋,大小一致,整齐排列。大院的正门向东便是“九曲十三湾,湾湾有财主”的九江涌。在过去陆路运输不发达的情况下,吴家大院门口特意修建了一个水埠头。之后,吴氏后人按照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建起四栋当时九江最高的青砖高楼。
1938年,日军入侵占领了九江,吴家举家上下搬离大院,移居香港及海外,大院被日军霸占,一度成为大日本南支派遣军佛山警备部九江警备队总部。新中国成立后,吴家大院由党政机关长期借用为驻地。老一辈的人亲切地唤它为“公社”。
1997年7月,九江镇人民政府搬迁,将吴家大院返还给吴家后人。之后,这里一直处于无人打理、破败不堪的状态。
依据《条例》,对于国有历史建筑,其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无代管人,则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对非国有历史建筑,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产权不明,代管人为保护责任人;无代管人,则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
而历史建筑由所有权人负责维护和修缮;所有权不明或由政府代管的,由地方政府负责维护和修缮。近年来,因吴氏后人散落世界各地,不便直接管理,他们将这座老宅委托给当地政府代管50年。九江镇政府也象征性地向吴氏后人交纳租金,并先后对吴家大院投资约1000万元进行修缮。
转型文创
串起九江文旅产业
如今,吴家大院是佛山难得的清末民初古建筑群,也是九江镇最大的华侨房。吴家大院布局整齐壮观,对研究晚清、民国建筑有着历史和科学价值,并被评为佛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江镇政府代管吴家大院后,对古建筑群进行修缮,并依照侨乡博物馆的概念,将吴家大院的历史、岭南文化、侨乡文化等纳入展示范围,用于公益事业,建成后对游客免费开放。
吴家大院的文创路远不止于此。九江文化站文化科科长麦德森介绍,由于解放后吴家大院一直是办公、居住的地方,建成侨乡博物馆后,也在思考如何继续活化利用。
“九江很难吸引到高端人才和艺术家,而依托吴家大院的修缮,这里的文化品质也得以提升。”麦德森说,接下来考虑在吴家大院设立艺术家工作室、创作基地,将佛山、广州等地的文化艺术名家和艺术工作者吸引到九江,通过引进艺术家盘活吴家大院的活化利用效率,营造艺术创作的空间。
这里也成为九江当地文化盛事的举办场所,相关民俗活动也在此举行。今年8月,南海区首个婚俗文化馆——融爱婚俗文化馆在此揭幕,29户南海家庭分享家庭幸福故事,重温老式岭南婚俗礼仪,让传统婚前礼俗、正婚礼俗、婚后礼俗等得以展示。
不仅如此,吴家大院还联动九江本地文化、旅游项目,共同联动串起九江文化旅游路线。麦德森介绍,吴家大院还和九江酒厂旗下九江双蒸博物馆合作,实行客源共享,形成九江酒文化、华侨文化、岭南文化参观的组合路线。(文/图佛山日报记者孟伟)